第391部分 (第1/4页)

只是,他又给自己找了点事做。因为春衣总是抱怨每天的鸡蛋太少,于是他就想了个主意:收购。江湾附近的农家基本上只要不是穷的揭不开锅都会多少养几只鸡。虽然这样一来成本上去了,但是钱还是能赚到的。反正现在离垄断蛋市还早着呢?赚钱之外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慢慢的扩大白记的销蛋量。对于这个主意,春衣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才过去一个月,从账面上来看足秤加一的威力并没有怎么发挥出来,十月份两家米号的盈利除去鸡蛋外,基本和往年持平。不过,这已经让春衣很高兴了。因为十月的米市虽说比九月强点,但是还是不怎么景气。这也很正常米价一直在缓慢下降,这个时候当然谁也不会多买米。但是这个月的最后几天,米号人流量和盈利都有所增加。不知道是因为“足秤加一”呢还是因为鸡蛋的缘故。但是有一点还是清楚地,那就是现在每天大约七百多枚鸡蛋还是不够卖的。

收蛋的时候,正好家家户户都在收割。他一想反正还有些余钱,不如再收些稻子。再怎么样也比不会比粮帮或者米客那里进的要高。只是收的都是谷子,于是一个大难题摆在面前:碾米。白大东家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而且院子里腾出来作仓库的屋子暂时也没什么用。干脆自己碾米得了。机器当然是没有的,只能用石臼。好在他也不急,谁愿意臼就臼,而他自己每天黄昏都要臼那么一个多小时,全当锻炼身体。别说一个月下来,人还真健壮不少。

今天是个大日子,他要和怡太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商讨合作的事宜。半个多月前,他和春衣一次吃饭时无意中说起,他们的养鸡场要做大,最关健的一步就是得通过洋行做出口。因为出口需要的蛋数目极大,而且和洋人做生意有个好处就是相互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他们的成本低,洋人多半会和他们交易的。等他们逐步占领了出口的份额以后,再转回头来进攻上海的蛋市,阻力就会小很多。因为如果失去了出口的业务,绝大多数的蛋行就算还能生存下去,也只是苟延残喘。

当然他当时只是这么一说,因为现在的成年的母鸡还不过六百余只,第一批孵出的小鸡倒是快进入蛋龄了。断断续续的也有些开始下蛋了。但是要真正进入蛋期,这批新母鸡还要等到下个月。这个时候去找洋行有点早。他想着起码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等到蛋龄母鸡发展到五、六千只的时候,就可以一边扩大养鸡场,一边通过白记销些货,市场上也会有点名声了。这个时候找洋行就顺利的多了。他相信到那个时候,只要把洋人带到养鸡场来看一看,生意多半就没跑。

只是没想到,春衣当时就上了心,并交代了老尤去找关系。老尤也是宁波人,只不过老家是镇海。宁波人在上海洋行里做事的倒不少。老尤有个老乡刘子厚在怡太洋行作买办,老尤找到他后,他很爽快地表示愿意帮忙。没过两天,还真的来消息了。说是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答应和白戎衣见面。

老实说,白戎衣对于这次见面并不怎么上心。为什么呢?因为怡太这家英资洋行只是一家小洋行。而且它的主营业务是丝楼、茶楼,也就是丝绸部、茶叶部,这蛋楼成立还不足两年,主要是收购鲜蛋和再制蛋装篓运销国外。但是洋行对于这方面业务不是太重视,所以它现在没有自己的蛋厂,又因为鲜蛋很难长途运输,因此它只是把蛋运往东南亚地区销售。所以数量并不多。去年一年,出口不过三十万枚。对于白戎衣来说这个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老尤也问过刘子厚,知道洋行方面近期没有建立蛋厂的计划。这就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数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呢,蚊子再小也是肉,另外也不能寒了春衣和老尤的心。于是白戎衣还是做了认真地准备。而且为此在前两天他还又紧急买了五百多只卢花鸡,又雇了十二个童工。因为他可不想带洋人来看的时候丢了脸。而这样一来,现在进入蛋期的母鸡就有约一千二百只。年出口三十万枚,换算成天,也就是一天八百余枚。这个数量差不多够了。何况到了下个月,鸡场将会有近四千多只母鸡陆续进入产蛋期。

…………

怡太洋行二楼小厅。

白戎衣坐在那里肺都快气炸了。

约好了是下午两点钟,他们是一点半就到了。结果是人家有急事出去了,不过刘子厚在一旁说最多一个小时就回来。那还有什么说的,谁没有个急事,既来之则安之,等吧

好在老尤和春衣一道陪他去的,倒也不寂寞。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个刘子厚陪聊也不错。刘子厚三十余岁和老尤同村。刘家算得上是村中首富了,他父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