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部分 (第1/4页)

康熙的严峻的目光在众大臣脸上扫来扫去。

事情出在铸币上。与之相关最紧密的就是户部和工部了。户部尚书陈廷敬、工部尚书李振裕首先成为了第一目标。

这些sī钱均伪造为户部宝泉局制钱。而户部右shì郎兼掌宝泉局鼓铸之事。因此,此事对于王掞更是责无旁贷。再加上奏折也是他写的,所以别人能躲,他是躲不过去。而且这位老夫子向来耿直。于是,他上前奏道:“皇上,臣以为这些sī钱流之于市,可以缓解一些钱荒。倒也并非全是坏事。”

这话一说,康熙的脸拉得更长了。

不过王老夫子浑没在意,继续发言:“但是这些jiān商的目得却很让臣费解。总不至于,他们是想为朝廷解忧的义士吧?可是要说他们有什么诡计,臣却看不出来。”

得,这老夫子说了一通。等于什么都没说。只是他这义士一词一出口,有几位大臣差点笑出声来,还好强行憋住了。

不过,王掞说的也的确是实情。要说这些jiān商的目的是要搅luàn大清的钱法?如今的钱法已经够luàn了。而且他们要是铸造大批的xiǎo钱倒也说的过去。费心的铸造这些比真钱还真的钱,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帮了朝廷一把。

大臣们都在想。现在之所以sī钱屡禁不止,老百姓明知道用sī钱有风险,却还是使用。不就是因为民间流通的钱不够嘛。而之所以钱不够,还不是因为大清在闹“铜荒”吗?虽然每年从日本购回大量铜斤,但是数量仍然远远不够。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严重的铜荒,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不但大清缺铜,西洋人似乎也缺铜。荷兰人和日本人的贸易就是一直将jiāo换铜、银放在首位。因此虽然大清有严令禁止铜出口,但是走sī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二是制造火炮需要大量的铜。大清制造的火炮,千斤是很普遍的,重达七、八千斤的大将军也不少,这些火炮均需要大量的铜。三就是清初因为连年的战争,人心不稳,矿产业凋零。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平定吴三桂之luàn后,当时的云贵总督蔡毓荣提出“广鼓铸”、“开矿藏”等理财之策,清朝才开始了云南铜矿的开采。即使到这个时候,清朝铜矿的开采数量也很xiǎo。当然这也和包括康熙在内的清朝统治者担心矿场规模过大容易汇集jiān人聚事作luàn有很大的关系。

而现在不需要朝廷出钱就有这样高质量的sī钱出现老实说确实帮了朝廷的忙。如果这些sī钱的数量足够多,也许还真能使民间的其他sī钱的逐渐绝迹。

尽管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想想这却是个事实。

而且几位大臣们都想象不出sī自铸造这批钱的jiān商能达到什么危害朝廷的目的?当然要说危害也是有的,那就是事情要是传出去,朝廷就丢了大大的面子。至于其他的危害,至少现在看不出来。

等了半天,再没有一个大臣主动发言了。

于是,康熙干脆点名:“傅拉塔,你有什么要说的?”

右手一指,首先点到了刑部尚书(满)傅拉塔。他同大多数满族贵冑一样,未经科举。刚入官场时为笔帖式,可以说不高,不过他却是满族中少有的清官。为官廉政,且勤于政事。颇受康熙皇帝的倚重,以其与清官于成龙比同。撇开傅拉塔的能力不说,在康熙的心目中,以忠心来论,傅拉塔绝对能跻身前十位。

傅拉塔忙欠身一礼答道:“回皇上。对于钱法上的事情,奴才不熟悉。不过,短短数月这些贼人在各地官府不知不觉之间就投入了数百万铜钱于市,可见其能量不xiǎo。无论其是何居心。朝廷断不能容忍此等贼人存在。因此奴才建议朝廷不但要严令各地加大力度,追查源头。而且最好立刻派出要员专mén负责协调此案。奴才相信这么大的数目不可能没有留下一丝蛛丝马迹。”

熙不作评价,只是点了点头。转而又问道:“伯美,你的意思呢?”

这一次点的是几天前因为张yù书丁母忧而被晋为保和殿大学士的吴琠,他如今还兼着刑部尚书(汉)的职。吴琠此人并无任何背景。进士出身,从官38年,从一名知县做到如今的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虽然算不的升官快捷,但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坎坷,可以说是仕途坦dàng了。他凭借的就是忠于清廷、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且不结党。康熙直接称呼他的字,让吴琠有些jī动。他如今虽然算得上是重臣,但因为是汉臣,而且从不结党,在康熙面前一向比较低调,因此称不上是近臣。

“回皇上。依臣看来,贼人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