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寿星功为了息事宁人,只得任由悟空掠夺。

悟空搜刮完毕说要放火,刚好,八戒也想毁掉种种蛛丝马迹,于是乎,八戒亲手放了一把火。

第六次,缴获了没人罩的南山大王,掠夺一空后放了一把火。

第七次,缴获了豹头山的黄狮精,黄狮精还没死呢,他的洞府就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第八次,是黄狮精的祖爷爷,九灵元圣的竹节山九曲盘桓洞。

九灵元圣是太乙天尊的坐骑,悟空怎么不给太乙天尊面子呢?

只因为:这山洞的主人,并不是九灵元圣,九灵元圣只是个过客,他在这里只住了三年。

这九曲盘桓洞,是属于狻猊狮、抟象狮,白泽狮、伏狸狮,猱狮、雪狮,六个妖怪的洞府。

对于九灵元圣来说,这六头狮子,不过是他完成任务的道具,九灵元圣连六头狮子的生死之事都不管,又怎么会管洞府里的东西呢?

原著中,悟空总共掠夺了这么八次,周鼎乱入后,悟空掠夺的机会更多了一些。

悟空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以为:烧了妖怪的洞府,便能掩盖发了财的秘密,却不料,别人却从他们烧洞府的行为中,得知了他们发财之事。

是以,阿傩、伽叶才会找他们要‘人事’。

只不过,奉上‘人事’应该是唐僧的事,悟空不会主动揽下责任。

八戒妥妥的是个财迷,更不会出钱。

沙僧和敖烈分到的钱财,本就比悟空、八戒少的多,闻听此言,更是左右四顾。

唐僧的拒绝斩钉截铁,莫说没有钱,就算是有,唐僧也不会给!

阿傩、伽叶的心里这叫一个火:有道是见了面分一半,我们堂堂的尊者,亲口问你们要,你们多少也要表示表示吧。

你们倒好,不仅不表示,而且拒绝的这般理直气壮,若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我俩的面子何在?

于是乎,阿傩、伽叶拿给唐僧的经书,全是无字经书。

悟空发现了其中的猫腻,但是,他却没有理会。

悟空的心里是这么想的:我当初答应菩萨的事,是护送唐僧抵达西天,如今,我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佛门若叫唐僧带这样的经书回转大唐,那就带着好了,与我何干?

佛门真会叫唐僧带着无字经书回去吗?

自然不会!

燃灯古佛吩咐白熊尊者:“你速速赶上唐僧,把那无字之经夺了……”

阿傩、伽叶是如来的嫡系,他们拿给唐僧的无字经书,若被燃灯拿到手里,等同于抓住了他们俩小辫子。

若如来处置不当,燃灯便可借此事撬动如来的地位,就算撬不动如来的地位,也可以趁机断掉如来的臂助,何乐而不为?

只可惜,白熊尊者是个棒槌,这厮抢了经书包裹,见悟空挥棒打来,唯恐被伤,赶紧扔掉开包裹。

包裹被抖散,经书落满地,落地的经书,自然有不少打开了,于是乎,唐僧发现了经书没有字。

白熊尊者未能理解燃灯佛祖的真意,还以为目的达成,顺势逃离。

取经对于唐僧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

为了取经,唐僧放弃了多少诱惑,怎么甘心带着无字的经书回去?

于是乎,唐僧带着徒弟们二上灵山。

如来佛祖得知此事,心念电转:在唐僧眼里,阿傩、伽叶的事,并不仅仅是他们俩的事,他俩代表的是灵山,是佛门。

既如此,便不能告诉唐僧,阿傩、伽叶是贪财之辈,否则的话,等同于打自己的耳光?

有念于此,如来忽悠唐僧,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然后,如来给唐僧讲了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就是:有个那谁,我佛门之人下山与他诵经,要了他多少钱云云,回来以后,我还说他要的少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唐僧:你想要取真经,就必须给钱。

唐僧无奈,只得拿出自己仅有的财产:紫金钵盂。

在唐僧的眼里,袈裟和禅杖决不能给:

一来,这袈裟和禅杖,是国师周鼎的物品。

二来,此时的唐僧,还不知道自己可以驾云回去,他以为还要一路走回去。

若是要走回去,当离不开这四季保暖,又防水防火的袈裟,更离不开清除瘴气的禅杖。

在场的佛门弟子中,见阿傩、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