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on)女士捐款创建,成为上海首家妇孺医院。笔者曾经求教于红房子医院病史室①,询问是否保存着1911年的接生档案,对方答复说没有。病史室告知,该院是在1950年之后开始保存病史。

1929年,钱学森从北京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父亲已于1928年被派遣到浙江省教育厅工作,因钟爱独子,这下就干脆把家从北京搬回杭州老宅。钱学森上大学时寒暑假均在杭州度过,还因患伤寒回杭州养病一年。1934年,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毕业之后,还曾经在杭州飞机制造厂实习。

迄今,钱学森在方谷园2号留下的一帧照片,是在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之后,回到杭州,跟父母、祖母一起在客厅里的合影①。钱学森穿着一袭白色长衫,父亲长衫马褂,母亲穿中短袖中式大襟上衣,祖母则是中式衣裙。茶几上放着兰花、银盾,女佣怀里抱着小狗。

解放后,方谷园2号陆陆续续搬进35户人家,这里从独家独户的豪宅变成了人口众多的大杂院。一进大门,墙上便钉着一大排电表,电线如同蜘蛛网一般。那只最大的电表的户名,一直写着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名字。那么多人住进这幢老宅,雨天漏水、白蚁虫害、私搭违建,把这豪门大院折腾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园林文物保护局和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着手修缮钱学森故居。后来又陆续迁走大院里的居民。如今,方谷园2号已经全部腾空,整修一新。杭州为钱学森而自豪,将把钱学森故居辟为钱学森展览馆,让千千万万西湖的游客也能到这里领略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既“地灵”又“人杰”。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其实,方谷园2号原本是钱学森外祖父、外祖母的物业。后来,作为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的陪嫁,“带”到钱家。

章家富甲一方。不光方谷园2号是章兰娟的嫁妆,钱学森父亲后来在上海愚园路1032弄111号、北京宣武门的住宅,也都是章家的产业。

章兰娟的父亲章乐山曾经担任两广盐运使①,后来回到杭州经商,经营丝业、酱园等业,钱财广进。

章家有一子三女。长子章镜秋,长女章兰娟,章兰娟之下还有两个妹妹。

钱家也是“华丽家族”。钱家世代在杭州经营丝业,乃丝行大亨。

钱家老宅在方谷园不远处,即东街路887号(后改为建国北路369号,位于建国北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祖居杭州市三墩乡钱家桥村。

东街路那一带也是杭州老城区,当年因位于吴越国罗城东城墙外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改“抗战救国”为“抗战建国”,一时间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建国路”,东街路也被改名为建国路,分建国北路、中路、南路三段,直至今日。1999年建国路经过拓宽,成为杭州城东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之一。

杭州这地方,茶丝两业鼎盛。茶,龙井茶也;丝,杭州丝绸。这一茶一丝,乃杭州的两张“金名片”,驰名海内外。

在中国古代,漫漫丝绸之路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使精美细柔的中国丝绸饮誉世界,成为东方文明的标志。

丝绸之路的源头,乃是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地区。杭州是“丝绸之府”的中心。早在四五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忙于种桑、养蚕、缫丝、织帛。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作为富国之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城内“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一片繁忙。马可·波罗在元初游历杭州时说:“杭州生产大量的丝绸,当地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总是浑身绫绢,遍体锦绣。”

当年东街路一带,丝行绸庄云集。绸庄里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样样齐全,而丝行则专门为绸庄收购土丝,供应原料。钱学森的曾祖父钱继祖开设的钱士美丝行,在杭州颇有名气,执丝行之牛耳。

据云,钱士美丝行的门面达三根电线杆——如果按照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50米的话,那就相当于150米。

东街路的丝行每年正月十六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进入东街路的黄金季节,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近到笕桥、乔司,远到南浔、湖州,蚕农们纷纷赶到东街路出售土丝。丝行掌柜唱价秤码,忙得不亦乐乎。卖完土丝,蚕农们在茶馆歇个脚,在戏院里看出戏,这才回去。

据钱学森的堂甥女钱永龄回忆:“祖辈在杭州经营丝业,为当年赫赫有名的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