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钱学森决意为“航空救国”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得知交通大学外籍教师*an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就于1933年下半年开始选修这门课程,两学期平均成绩为90分,是选修这门课程的14名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钱学森回忆说,在交通大学学习期间,就已经在图书馆里阅读了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图书①:

那时上海交大图书馆在校门右侧的红楼,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二是看书。当时学校订了许多报纸,有国民党办的,也有进步人士办的。国民党的报纸“太臭”,我是不读的。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我是学机械工程的,常去找有关内燃机的书,特别是讲狄塞尔(Diesel)发动机的书来读,因为它热效高。后来我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是蒸汽机车。但我到图书馆借读的书决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讲美国火箭创始人戈达德(R。 Goddard)的书也借来看。我记得还借过一本英国格洛尔()写的专讲飞机机翼气动力学理论的书来读;当时虽没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学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

自从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钱学森决定在毕业之后,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向航空专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进京赶考

夏日的南京,在没有空调的岁月,热不可耐,号称中国的三大“火炉”之一。1934年8月,刚从交通大学机械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的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火车沿沪宁铁路前往当时的首都南京。他是“进京赶考”,一年一度的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又称“官费生”)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举行——虽然是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但是考试并不在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二十三年度”(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留美公费生,只招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角逐这20个名额。

钱学森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去考清华大学的留美公费生呢?

内中的历史渊源,说来话长:1900年,中国庚子年。那年,义和团杀入北京,围攻各国使馆,当街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于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1901年,李鸿章被迫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14国(包括后来参战的比利时、荷兰等六国)赔偿军费——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付清,史称“庚子赔款”。中国承担着这一沉重的债务,直到1942年才全部还清。

“庚子赔款”要求赔偿的是14国军队来华所花费的军费,而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在1904年发现美国“浮报冒报”军费达一倍多,经过艰苦谈判,美国政府同意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这“帮助中国办学”,办的就是1910年新建的“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1911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专门培养、派遣赴美留学生。1928年,“清华学校”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这样,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公费留学美国,就要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在南京的考试科目有《物理》、《微积分》、《热力学》、《机械工程》,另外还有中文、英文以及第二外语的考试。尽管到那里参加考试的都是各校的尖子,钱学森还是对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充满信心。

钱学森从南京回到杭州,静候佳音。在金秋十月,他欣喜地获知,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在钱学森保存多年的《国立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揭晓通告(1934年10月2日)》上,写着“航空门(机架组)一名 钱学森”。

当时,在清华大学考选留美公费生只有一个“航空机架”专业名额。所谓“航空机架”,也就是飞机机架的设计和制造。飞机除了发动机之外的部分,就是机架。这清楚表明,钱学森作为交通大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改学航空机械工程了。诚如钱学森后来所回忆的:“1934年夏我报考清华公费留美,改行了,要学航空工程。录取后,在国内杭州笕桥及南昌的飞机工厂见习了几个月,算是入门。”

在每年100名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之中,从1933年起才开始设置一个名额赴美学习“航空机架”。比钱学森早一年,即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