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规模、武器装备令他们震动、汗颜并羡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设施也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军中高层对于是否建造航母,却深怀顾虑,航母的造价太高了,中国造不起,就算是造出来,连美国人都感到烧钱的后期维护费用和使用费用,中国人承担得起吗?

如果像苏联那样,跟美国人搞军备竞赛,最后不是生生地把自己的经济给搞垮了?中国人肯定不会上美国人的当,跟他们在一起交流,实在是得多长好几个心眼儿才行。

叶开想到这些事情,自己也有点儿无所适从,不过他总觉得挖些人回来总是没错儿的,而且造船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儿时间内,肯定是能够派的上用场的,自己想要开办造船厂的想法,绝对不是没有道理。

叶开跟叶子平说这事儿,也不是为了征求他的同意,只不过是认为这事儿由政府官员来说的话,苏联人会觉得比较可信,也会积极配合。

至少,黑海造船厂的厂长会感到非常高兴,这可是给他解决大困难来了。

叶子平在了解到儿子的经济实力之后,呆了半天,最后才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不过他明白之后,就开始积极地操作此事,而黑海造船厂方面也觉得挺兴奋的,这是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好办法啊!

最后双方签订了比较正式的何通,三个月内向中国国内输送成熟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共计三千人,家属问题随后解决。

因为甩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黑海造船厂方面还将一部分不是太敏感的技术资料送了出来,作为报酬,这个叶开倒是很麻利地接受了,不要白不要啊。

随后的一个星期之内,叶子平和叶开父子俩,有针对性地访问了乌克兰的好几处工业基地,甚至是军方重量级人物,在叶开的美元攻略之下,双方都相谈甚欢,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叶开为此一共扔出去上百万美金,不过他倒是花得一点儿都不心疼,因为他很清楚,再过一段儿时间,这些投入都会连本带利地收回来的。

很快就到了月底,整个访问团也该到了回程的时刻了。

不过,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了很意外的消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要接见叶子平一行。

正文 第八十八章 理想主义者

“副总统迎接,总统欢送,这接待的规格好像是提高了一格儿啊。”叶开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有些诧异。

不过对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叶开了解得并不是很多,虽然后来也有过关于他的一些文章、传记之类的东西出版,但是写在纸上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能相信,真还不好说。

戈尔巴乔夫接见叶子平的时间只有一刻钟左右,毕竟叶子平只是一名享受正部级待遇的副部长,能够得到苏联总统的接见,估计还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了解到,他是叶相乾的儿子,否则的话,人家未必会打理他。

叶开自然也在被接见的随员之中,他还特意带上了钟离妤,号称是企业家代表,来苏联寻求合作项目的。

近距离地观察戈尔巴乔夫之后,叶开就发现这人讲话非常有感染力,讲话不带打草稿的,却很轻易地就能够左右谈话的节奏和走向。

只是很可惜,对于苏联这个沉疴难起的老大帝国而言,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于国家的掌控力,并非是政客的夸夸其谈,这一点上戈尔巴乔夫做的并不好。

直到后来很多年,有人说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改革,苏联至今犹存,他现在仍是苏联的领导人。如此说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最大输家。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假想,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苏联的历史发展证明苏联模式是不成功的,民众要求改革的意愿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有,但由于民众没有表达意见的正常途径,他们的愿望并不能成为苏共的政策。危机不断积累,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无济于事了。

已经在老人政治下生活了十几年、在不到3年时间里接连为3位总书记举行国葬的苏联人,迫切盼望出现一位讲话不用讲稿、思维正常、行动方便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运而生。人们对新的、年轻的总书记寄予厚望,希望能尽快改变国家的现状。

戈尔巴乔夫这些在苏共二十大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也切身感受到苏联体制存在的问题,感受到苏联的发展日益离开了世界的潮流,已被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潮抛到了后边,再像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之流那样回避矛盾和问题、只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掌权,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