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 (第1/4页)

刘表的这种做法虽说是有悖潮流,不过不失为一种策略,其实那是一个思维开放的年代,只要你可以成功,采取什么办法都行,包括刘备,人家已经*裸的说了:曹操的成功之路是残暴,我不能模仿他,否则的话肯定不会成功,因为这方面他做的是最好的了,我要想成功,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大行仁义!

一言以蔽之,成功就是要不走寻常路,放在咱们现实中,就是名人传记之类的书,不管写得多么声泪俱下,都不要当真,看个乐子就可以了,是不是自己写的是次要的,关键是跟着他们学的话注定一事无成,所谓的经验只能保证你不犯这个领域的错误,而不能保证你成功,所以,阅读名人传记除了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丰富名人和书商的腰包,对于渴望成功的读者来说,没于任何实际意义,包括我正在码字的三国,当小说看,当学术研究都行,就是别往自己的身上套,那就要闹笑话了。

扯的有点远,再说回刘表吧,天道酬勤,傍着何进这个大树,爬的很快,没有多久就成为了北军中侯,名声在外了。

谁说福无双至呢?赶巧当时的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干掉了,这个肥缺不能空着啊,朝廷翻了翻履历,刘表的资历和血统都达标了,于是,成为新一任荆州父母官的不二人选。

不要以为朝廷就是昏庸的,中央就是不作为的,把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刘虞前往幽州,刘焉盘踞四川,就可以看到,这是在尽量避免地方军政大权落入外姓军阀手中啊,只是可惜,大汉王朝的国运已经到头了,即使是这帮姓刘的也都是怀有二心,别看临走的时候胸脯拍的砰砰响,到了地方以后,乐此不疲的干着扩充自己军队的勾当,然后就是坐山观虎斗,等着黄雀在后的机会——不过即使是明白这个,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但是,别以为到了地方成为土皇帝就是好事,刘表所要前往的荆州此时还不是日后自己治下的歌舞升平的景象,是什么光景呢?。“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局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不过刘表表现的算是很牛气,“单骑入宜城”,虽说有点冒险,但还是起到了给人下马威的效果,所以,看上去再窝囊的人,也是有牛比的光荣事迹的,不要太瞧不起人。

第一步棋走对了,不代表以后就会一帆风顺,地头蛇们不会就这么被吓到,刘表接下来的实质性策略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短期目标来看,刘表是成功的,不过长远来看,这一招却有点双刃剑的味道,只是此时的刘表和汉中央一样,并没有别的选择了。

17—03:刘景升的那些事(3)

刘表的这一招是什么呢?很简单,“以夷制夷”,就是扶持当地有名望的大族为自己撑腰,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时候平分天下——先平分荆州的天下,只要保证我刘表坐稳太守的宝座,你们的好处是大大的。

这一招没有多少稀奇,后来西晋灭亡,王室流窜江东,建立东晋靠的就是当地的名望大族王敦王导兄弟,小朝廷起来了,王氏兄弟也主导了大权,以至于一时间说不清是姓司马还是王了。

日后刘表就要遭到这种心理折磨,不过别无他法,迅速巩固在荆州的宝座才是首要目的。

于是,他就抱着很虔诚的态度去请教当地的牛比人士蒯良、蒯越。

不过这两兄弟给刘表的意见却是截然相反,蒯良认为“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认为“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

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大家,尤其是那些土匪都被自己的仁义威名吓倒——其实这些只能吓吓老百姓而已,一旦遇上天灾,连老百姓都吓唬不住。

因此,对于这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做法,蒯越就先投反对票了,这也太儒家了吧,乱世当用重典啊,在他看来,应该“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又认为“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还建议刘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

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是法家的阳谋和阴谋相结合,谁能给刘表带来好处,那是一目了然的。

不过,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蒯良的思路未必不对,其中一些内容还是符合刘表的思路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都是本土牛人,最好是照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