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 (第1/4页)

说这个是人和,我相信,除了读书人必做的表面文章之外,那只能是一种讽刺了。

而且,即便是这阶段,比起人才来,刘备也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有一点偏科,应用性人才一直是处于紧缺状态,比不上曹魏和东吴,人家那才是文武全才,而之所以给人感觉刘备手下最是人才济济,除了和自己的过去相比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之外,那也多半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只要有罗贯中这个粉丝在,一切皆有可能。

不过,还是那句话,超越自己。

没有错,刘备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在于他超越自己了,看看他的身世、资质、起跑线和底牌,和曹操和孙权相比差的太多,简直是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可以鄙视刘备,但是,再怎么鄙视,我们都要称赞他,就凭这执着和坚忍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刘备是怎么真正的完成了质的飞跃吧。

益州,这块天府之国,终于被刘备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他的这一尴尬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在刘璋的配合之下,“武戏文唱”得以顺利推行,这对刘备有利之处就是在于他为刘备这位继任者保存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庞统阵亡,还有杨怀、张任、冷苞等人的杀身成仁固然可惜,可是这些毕竟是少数,所以,一个足以支撑起现在的刘备企业正常运作的工作团队在刘璋的妥善呵护保管下已经成型了。

刘备之前人事部门门可罗雀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但凭这一点,他就应该给刘璋一个不错的归宿,不是说考虑到形象问题,也不是对刘璋的承诺,至少为了这笔实实在在的遗产,他刘备就该这样。

现如今,是各种类型的人才都具备了,就像罗纳尔多是个泡妞的金字招牌一样,三国年代的刘备也具有同样的魅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第一批招揽来的人才就是以法正还有孟达为首的卧底们,拨云见日,漫长的等待之后,他们终于可以见光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前还被人唾骂,现在,却成了英雄,赌大小赌对了。

第二批人才则是在征讨四川的战斗中,或是被刘备感化,或是被刘备的力量所胁迫,感觉不能再跟着刘璋混了,比如前面讲到的李严和严颜,我们可以把他们算作是阵前起义,虽说是慢了半拍,可是还算是及时的站到了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第三批人才是刘璋曾经的坚定拥护者,比较晚的投靠在刘备这一边,我们可以说他们脑袋瓜不灵活,也可以说他们还算要点脸,没有倒戈的那么快,所以,刘备本着治病救人的精神,还是软硬兼施的把他们划到了自己的帐下,毕竟,都是人才,难得啊,只要不是像张任这样的死硬分子,我就一律给你们改过的机会,也只有在我的公司里面,你们才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啊。

这里提一句,即使我们对那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意真的顽固派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也不代表我们要对这些前后不一的投降派报以人格上的鄙视,毕竟,三国时代不是民族矛盾激烈对抗,而是内部的分歧,你看,诸葛亮和自己的兄弟还有好友分属于不同的阵营,难道他们就划清立场不相往来了吗?没有,实际上很多人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势力,可是还是保持着不错的关系,比如刘巴和陈群,比如许靖和魏国的士大夫,再比如诸葛亮和诸葛瑾,所以,我们可以不把他们看作是势如水火的国家战争,而是几家大公司的激烈竞争,而这种归顺和投降,我们可以称之为跳槽,只要不太龌龊就行,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几大帮派,有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但是也有坐下来好说好算的时候,下面的小弟也不是一见面就握着西瓜刀。

也有美酒、佳肴和女人。

回来接着说,其实在这第三批人中也是分有不同情况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26—02:将三大帮派重组(2)

首先,这个“第三种人”当中有不少是被刘璋所信任的,提拔的人才,李严和严颜就是属于这一种的,所以,他们的大部分都是坚持到最后才“不得已”倒戈,也算是尽力了。

还比如那个比如后来被刘备重任、被诸葛亮欣赏的董和,他的祖籍本是巴郡江州,后来到了自己这一辈的时候混到了南郡枝江,最后率领宗族西迁,又回到了益州,在刘璋的统治时期历任江原长、成都令,巴东属国都尉等官职,但是刘璋虽然重用他,没有像冷落法正那样冷落他,可是却没有尽其所能,所以直到刘备时代,董和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直言敢谏的黄权,这位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