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蜀汉的经济部门运作情况。

26—11:一朝天子一朝臣(2)

经济,乃是一国政府运转正常之根基,不要和我说什么农业啊,工业啊什么的,还不都是要统筹到经济指数中来?如果一个国家搞得经济危机频出,那他哪有精力去稳定民心?去招募军队发动战争?

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

何况,对于刚刚来到益州的刘备来说,金钱,还有额外的一层意义和功效。

给刘备卖了这么长时间的命,吃不好喝不好的,图的是什么?千万不要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太假了。

现在,跟着刘备的又多了一批卧底,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抛弃目前安逸的公务员铁饭碗,图的又是什么?权力和名望固然是,可是还不全是,money,也很重要啊。

这还是对于那些可以青史留名的高干们而言的,那么那些随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头兵们呢?荣誉和被历史书写一笔,那是甭想了,当年还没有红极一时的军旅传记出现,所以,你想在史书中看到路人甲刺杀大款乙,想看到大兵丙舍身炸碉堡,都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没有裴松之的话,更多的无名英雄会消散于历史长河当中。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要求只有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隔三岔五的有些红包,就知足了。

所以,所有跟着刘备混的人,都对金钱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攻下的益州,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座金山。

根据《蜀书》中的《张飞传》记载,光是有具体数字的瓜分蜀中财富就有以下一笔巨款: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张飞以及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要知道,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纸币,发放的这些都是真金白银,是硬通货啊,光是这几位的额外赏赐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了,但是,刘备能不拿吗?不拿的话以后还会有人给你卖命吗?可见刘璋治下的益州还是有不少财富的,早知道这样的话,还不如拼死一战,反正到最后还是流入了别人的口袋里。

以上人员都是顶级人才,拿到钱当然要大书特书一下,要赏赐的肯定不光是这些,所以,“其余颁赐各有差”,只不过没有这么变态而已。

这一封赏事件,还牵扯出了一位忠义之士,就是赵云,刘备还要赏赐什么呢?“成都中屋舍以及城外园地桑田”。

人家是大土豪劣绅,显示自己是解放军,刘备这倒好,一方面打着拯救益州人民的大救星的旗号,一方面还制造出了大量的新地主。

所以,赵云觉得有些过了,呼吁停止这种愚蠢的做法,说的是霍去病的光明词汇,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啊”之类的,其实中心思想还是表露了一种隐忧,生怕引起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毕竟,钱就算了,土地那可是命脉和根本啊,在益州先前的架构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贸然的打破均衡颠覆几大阶层,硬生生的塞进去开国功臣实在是有些不妥,肯定会有更多人不满的。

所以,刘备也就见好就收了。

但是,经济危机还是会产生的,因为,土地虽然没有划分下去,可是,那些钱,还是如约划到了各位的帐户上去。

这还是从正当渠道拿走的,已经让益州国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那么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下级军官和大头兵们怎么办?不也要赏赐吗?虽然不用给这么多,可是架不住人多啊,这不还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吗?

支出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支出的方法。

当初刘备为了鼓励手下将士,快点拿下益州,就对这帮不走大脑的士兵开了一张巨额空头支票: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没有办法,和他们说别的都是没有用的,又不是解放军。

所以,攻克成都之后,这些千百年后的正面形象,仁义之师,一个个抛下武器,抢着跑到了各个仓库门口,不管是金银珠宝,还是各种器物,反正大头已经被分完了,随便抢。

记得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张飞鞭挞几个忍耐不住饥渴跑到老百姓的果园子里面偷摘果子吃的士兵。

这肯定是虚构的,即便是有这种事,我们也不能忽略到这样一个前提,那个时侯益州还不是刘备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若先取之必先予之,给点好处,大头,在后面呢,就等着挨宰吧。

这个景象我们在刘邦身上也看到过,当年入咸阳,手下那帮大老粗都是哄抢金银珠宝——除了一个抢图书和公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