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 (第1/4页)

�唬汗��焱�玻�先瞬桓捶匆樱∷椭恋岢兀�现衅健!�

大同小异,习凿齿借鉴的《华阳国志》还是可信度很高的,作为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和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记载有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古代史地、人物的丰富内容; 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而且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

但是,这两部史书都只是介绍了一个大概而已,至少,没有说如何的七擒七纵以及在哪里七擒七纵(罗贯中不容易啊),于是,自然会有人站出来补充一下,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另外,冯甦的《滇考》也有与之大同小异的记载,该书“诸葛武乡侯南征”条下列出:首擒大白崖(今弥渡);二擒在豪猪洞(今邓川州);三擒在佛光寨(今剑川);四擒在浪穹(今宁蒗);五擒在庆甸(今凤庆);六擒在怒江(今永昌);七擒在普坎(今缅甸北部)。

这就和小说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底稿,只要进一步润色加工便可以,把一段几乎被埋没的历史尘沙在没有什么一手直接材料的掩护下就这么煞有介事的写了出来,不被深受疑古思想熏陶的今人怀疑那才是有鬼呢,所以,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

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

同时,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

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而否认有孟获的张华烂先生更是要否认有七擒七纵的说法了:“擒纵至于再三,已不近人情,而曰七擒七纵,岂非滑稽之甚?夫人之无耻,至于五六纵擒而犹不服,此其全无心肝,设十擒百擒而犹不服,又将十纵百纵乎?无论天地间无此怪事,无此怪人,藉曰有之,以此无耻之人,又安能汉夷并服乎?”

其实如果不是抓了这么多次,如果不是被抓获地点记载的过于详细,对于这一事实本不该有太多的争议,没有办法,谁让后人有那么强烈的“羞耻感”呢?其实也怪了,刘邦可以百战百败,屡次几乎丧命于项羽的手中,但是,人家的“无耻”就不是“无耻”,而是天命,而是执着,坚忍不拔的精神,远的刘邦不说,近的刘备呢?不也是因此代号为枭雄吗?(枭,乃是可以理解为不易驯服),怎么到了孟获这里就是无耻呢?真是看人下菜碟啊。

平日里把《华阳国志》看作是对《三国志》的有益补充,一到自己不相信了,就说乃是附会之言,真是可笑啊。

所以,偶保守一点,绝对连具体位置都列出来的话的确是有点不太靠谱的,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就又没有七擒七纵的事情,再保守一点,代号为孟获的猛男,并没有那么“无耻”,但是被抓了三四次还是有的。

好了,以上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综述以及大概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下面,就依照我的个人认识臆想一下诸葛亮的南征过程——只是一个大概的啊,我可没有罗贯中那两下子。

39—05:南征,历史尘沙(5)

按照偶整理出来的资料来看,诸葛亮的南征其实已经是整个所谓的安内计划的一个尾声了,只不过,出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考虑到诸葛亮在当时蜀汉帝国内部的地位以及后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来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尾声而已。

其实,这次内乱最困难的阶段并不是诸葛亮大兵压境的时候,而是在孙权还在添乱的阶段,当时,真正威胁到了蜀汉帝国在南中地区的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