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1/4页)

而且,这也是由蜀汉的工商业特点决定的,蜀汉的工商业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这方面前面在南征现实意义中,以张嶷的军事活动做了注脚(和少数民族武装抢资源)。

这就像帝国时代游戏中挖来金矿和石矿造东西一样,只是存在国库里是没有用的,基础性设施和基本的民生问题建设的差不多后,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已经没有太多的利润可以挖掘了,那就造兵吧?尤其是铁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军工企业的,那么,造的饱和之后怎么办?就要使用吧?否则就要损毁磨耗,就像那句话怎么说的?“武功不用会贬值”的一样,武器不用也会贬值,就像今天的飞机大炮潜艇之类的也会退役一样。

所以要么像美国佬一样四处吆喝,维护自己霸权主义和处理库存武器一举两得,要么像我们的爱好和平的祖国一样,宁肯砸在演习场上也不要拍到嚣张的越南垃圾和韩国棒子身上,甚至连倒霉的菲律宾这样只会盛产菲佣的低等民族都不舍得用(不好意思,有点恶毒了)。

诸葛亮不是傻子,当然会好钢用在刀刃上,适度的战争当然是最好的宣泄途径了。

至于另一特产蜀锦,更是换不出钱来,帝国内部人人都穿上又能怎么样?还是会库存积压的,诸葛亮又不会制造“卖炭翁“的惨案,所以,只能往外推销——也就是卖到魏国和东吴去。

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 。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如果诸葛亮和姜维两代人都在穷兵黩武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库存?

这么多年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貌似就没有彻底的转变过,还是攒钱至上主义,老百姓攒钱可以谅解,政府苛捐杂税收的那么狠就有点过了(最可恶的是军费、教育经费、农业投资比例奇低,干啥了呢?出国旅游刺激他国经济?)——而且,这种对外商业收入,也要区别对待,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多是以物易物。

可见对外的促销利润实在是有限,所以,为了避免过多的库存,必须随时注意“消费“一下,我们诸葛大神的经济理念绝对是高超的,这么多年了,成都的商业一直搞的很是繁荣,足可以看出没有受到诸葛亮适度战争的影响。

因此,拿着陈寿的一句“连年用兵“就大做文章说诸葛亮穷兵黩武真是无聊透顶啊,人家的经济思维多牛叉啊,一点也不小农意识(蜀汉农业也没有耽误,农工商,统筹起来了),不愧是治国专家——中国向来不缺治国砖家和御用经济学砖家,就缺治国专家。

所以,对于诸葛亮的第一大“毛病“,穷兵黩武,我是极度反对的。

由此引出来了一个话题:陈寿是不是黑诸葛亮的,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否公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0—15:功过,众说纷纭(3)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是被陈寿鄙视的,全是这句话惹得祸啊,由此还得出了陈寿乃是小鸡肚肠之辈。

理由呢?陈寿的老爸是马谡的参军,被诸葛亮处罚过,因此怀恨在心,甚至还有人说陈式就是陈寿的老爸,最后被诸葛亮砍了头(小说里面),至于佐证,也不只是这些,比如房玄龄就在《晋书》中的《陈寿传》如是说到——“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有关陈寿索贿未果的事情,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首先,这个是不是便宜了点,其次,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那么对于诸葛亮的“诋毁”呢?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