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苏家三小姐

三月初八,宜嫁娶。

清晨,苏莞娴站在窗前,瞧着院子外头底下人走马灯似的来来往往。

所见之处,皆是一片触目的红。

婢女召香端着镶有瑞兽的双耳铜盆走进来,瞧见窗前那仅着单衣的纤细身子,不禁心里一紧。

她连忙放下水盆,然后拿了织锦披风,轻轻覆在那细瘦的肩上,柔声说道:“姑娘心里若是不舒坦,就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吧。”

“哭?为什么要哭?”莞娴慧黠的眼眸一闪,回过头,脸上已经挂着十岁孩童应有的天真童稚,“今儿是爹爹的好日子呢,莞儿要乖乖的。”

“姑娘……”召香一时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叹一声,“说得是。太太过世七年,老爷方才续娶,对太太已是情深意重了……姑娘这般乖巧懂事,想必新太太也会喜欢的。”

“情深意棕?这粽子好吃么?”莞娴歪着头笑,嘴角微微弯起,嘲讽的笑意一闪而过。

“那不是粽子,是……”召香不知主子说的是反诘之语,反而认真思索着回答,“就是男子对女子很好很好吧。”

“哎哟,你又跟咱们姑娘说啥呢?!”

又一个婢女走进来。她的打扮与召香一无二致,神情却大不相同,薄唇含笑,一双丹凤眼里闪着熠熠的光彩。她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银耳莲子粥,小嘴一张,劈头对召香说道,“咱们姑娘还是个孩子呢,你就跟她说那些有的没的!仔细张总管知道了,拿板子抽你。”

“呵呵……”召香吐吐舌,不好意思的笑笑,不敢再多言语,只是低头为自家主子洗了脸,然后细细的将小姑娘及腰的长发梳成两个小髻,又在发髻上各系上一圈翠玉珠串。

梳洗完毕,莞娴坐在桌前,拿小勺吃了几口粥。

“召玉姐姐,这粥熬得正好。”她点点头表示满意。

“那是土司老爷捎来的锦珍莲子熬粥特别香。连膳房的崔大厨都说,这样香甜的莲子他这辈子还是头回见。”召玉笑着回答,“还有上回的锦珍木瓜……从南甸到京城千余里,难得到了这儿,竟还像新采摘的一般。”

“是啊。”她抿嘴笑,“外公家里,好东西多着呢。”

“你听说了么?新太太可是庆侯府里的小姐呢。”

她正吃着粥,忽然听到门外不远处的回廊下有人说话。听那声音,是她的奶妈吴嬷嬷。

“哟,楚侯爷的女儿怎么会下嫁咱们老爷?”另一个女人问道。那声音像是侍弄花木的顺三媳妇的。

“听说是庶出的。苏家世代书香,先太老爷是做过尚书的,如今咱们二老爷也是四品的侍读学士……侯府庶出的千金嫁给咱老爷做正室,虽是续弦,也不算辱没了。听说啊,这位楚小姐年方十七,不仅长得美,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的。”吴嬷嬷尽情的显摆自己的消息灵通。

“啧啧……二老爷倒是好福气,攀上这门亲。”顺三媳妇笑道。

“是啊,二老爷这一辈子,官运就押在太太们身上了……”吴嬷嬷哼哼的笑,压低了声音,“你知道不?先头的太太啊,是南甸土司之女呢。那会子老爷刚中了进士不久,外放了南甸一个县的芝麻绿豆官儿,忽然就被土司之女看上了非他不嫁……这一和太太成亲啊,老爷的官阶就蹭蹭的升上来了……”

“哟,那老爷的运气忒好。”顺三媳妇笑嘻嘻的。她们底下人闲来磕牙,也就喜欢私底下说说主子家的那些风流韵事。

“这两个老虔婆,乱说话也不怕拔舌头。”听到这儿,召玉笑着提了提裙子,作势想出去提醒她们一声。

“别管她们了。”莞娴抬头对她淡淡微笑,“我也想听听爹娘以前的事呢。”

屋外头的吴嬷嬷咳了一声,叹了口气,似乎在回忆往事,“先头的太太啊,虽是苗女,不大通文墨,可长相也是极美的,身份又高……听说啊,成亲时那嫁妆,乖乖的不得了,嫁公主都够了!只可惜命薄,成亲三年就过去了,留下一个女儿,就是咱们三姑娘。她眉眼儿都像极了太太,只是那小身板儿弱得哟,怪可怜见的……”

“唉……是啊,可怜……”顺三媳妇跟着喟叹了一声,接着又问,“那先头太太的嫁妆呢?”

“自然是要留给咱们姑娘的。”吴嬷嬷说道,“太太过去时,母家就收了大半回去,说是待三姑娘成亲时再送来,而小半呢,就在二老爷手上……若不是有这笔嫁妆,你想二老爷在翰林院做个清水官儿,哪能将新太太迎娶得这么体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