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虽然齐襄公利用战争等手段缓解了国内外的压力,但矛盾没有解决,越积越多,终于在公元前685年,得到了爆炸性的释放,齐襄公在这场叛乱中遇害。《左传》庄公八年传中记载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叛乱前的天气:上文说到过流星雨,“秋,大水。无麦、苗”,济水涨了潮,淹没了齐国、鲁国一带的禾苗。有时候自然现象引发的事件就是某一种预兆,往往它们的根源来自人的行为反应。河道不治理,自然就涨水;常年不修水库,就会干旱——这也反应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情况。

导火线:“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因为齐襄公派两个将领驻守在一个疾苦的地方,答应他们等到瓜成熟的时候就派人来轮换他们,结果,齐襄公屡次推脱言而无信,两个将领不堪驻守在疾苦之地,才谋反。

暴动经过:“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劫而束之。费曰:‘我奚御哉!’袒而示之背,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而立无知”。大意是:齐襄公出游打猎撞见鬼,一气之下弄伤了自己的脚,回到住处,正好赶上叛军,虽然得到忠臣徒人费、石之纷和孟阳的掩护,还是难逃一死。历史上有些事情真的说明了这么一点,作恶的人最后千方百计地寻求庇护,也没有好的结果。

叛乱的结果:异姓人做了国君,此人叫公孙无知。《左传》中记录了他的身份:“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於僖公,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无知是齐襄公奶奶的弟弟的儿子,辈分稍微比齐襄公高一点,因为齐襄公对他很刻薄,所以,无知联合他人趁机谋反。

管仲的流亡

期盼已久的*发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在别人看来,管仲其实应该是欢喜的那一类人,因为其中一位叛军将领管至父就是他同族的父辈亲戚。

在迅速控制住朝野的情况下,管至父来找管仲出任政府要职。此前,管仲曾在他的帮助下,入伍参加过几次战役。

此前这位父辈亲戚的举荐都没有使他做成官,现在管至父亲自来找他,跟他说:“机会来了。”管至父从小看着管仲长大,知道他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所以,直接要让他主持新政府的工作。但是,管仲没有答应,只是说考虑一下,等管至父带着兵马一走(那时候局势还很混乱,需要带些兵马保护自己),他立刻跑到公子纠那里,叫他们收拾行囊,必须马上就逃。

为什么呢?叛军杀掉的是正统姜氏的国君,立的是异姓的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个无能的人,自然听任叛军将领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的主张,目前的局面,他们肯定是杀一儆佰,铲除异己。姓姜“皇家血统”的人留在齐国势必要受到牵连,留在齐国等死,还不如逃到国外,寻找时机再回来。

那么,逃往哪里呢?管仲认为鲁国是最好的选择,公孙无知做国君肯定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到时候,一旦下台,名正言顺的就是公子纠,再借助鲁国这个“娘家”的帮助,继位的把握就很大。

“是啊!仲所言是对的,现在乘叛军没有回过神来,赶紧跑,不能坐以待毙。”召忽也劝公子纠。

虽然公子纠有点“妇人之仁”的犹豫,最后,还是点点头,放声痛哭。一个普通人要离开自己出生的家去逃亡,自然是很悲切的,这也感染到了管仲。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叛乱发生后,他们被迫立刻收拾了行囊,趁着夜色,溜出了城门。

管仲在月光下回望齐都的城墙,眼角湿润了,事情并没有按他希望的那样发生,公子纠没有做上国君,反而要流亡,前路茫茫,不禁再次悲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前方等待的仍是重重磨难。

“仲!我们走吧!”召忽打断了他的深思,在夜色里,三个身影消失在远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感谢新浪国外网友的支持

我今天看见一行英语很惊讶,我对英语是外行,仔细点开评论一看,原来是国外的读者,在此特地感谢。该作品没有什么炒作,能够真心实意地去阅读,真的非常感谢,就好象在奴役的千里马遇到了真正识货的伯乐。

2009…01…15 05:2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