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朱由校这么做自然是要看看这朱由检的反应,看他这么一直跪着会不会还有逆反之心。

而皇后张嫣想劝几句,但朱由校却摆了摆手,她也只得闭嘴。

朱由校这时候依旧继续拿起孙承宗的奏折道;“对于孙承宗所要粮食,告诉内阁,票拟时答应孙承宗所有要求,粮食不够就拿银子凑,另外再查查陕地粮食为何会疯涨,朕不是已经命人蜀地湖广等地运粮了吗?”

“陛下,现在京城太仓还有通州等地所存漕粮已然不多,只怕凑不足三百万石,五十万石头尚且艰难呢,另外内帑存量已不多,禁卫军训练后每日消耗实在太大。”

王承恩说着又道:“而且以臣看来,孙承宗所言未免言过其实,往年比这个还严重,朝廷也没怎么赈济,不也没事,虽也小股暴乱,但也能轻易平定。”

“不能这么想,今年不必往年,社会矛盾已经日益加剧,宁愿朝廷多拿出一点,也不能让这些百姓再饿肚子了!”

朱由校说着就道:“粮食不够,就拿银子,着户部去各地收购,朕听说两广一带去年收了不少粮食,就去那里收购,另外还可以让市舶司去南洋一带收购粮食,总之,一定要满足孙承宗的要求。”

“陛下,可是银子不够啊,您是不知道,现在内帑也不过两千余万两了,国库今年的赋税也还没收上来,而您又免几乎整个北方的赋税,现在还得维持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以及军械司和各地军饷以及您的陵地建设,若再拨银出去,只怕就周转不开啊,倒是若是辽东再要银子,就更没办法了。”

王承恩有些担忧的回道。

“朕怎么花得这么快,从八大晋商和东林党手里的银子怎么这么快就花出去了“,朱由校对此大感惊讶,但一想想自己这些日子到处花钱,哪里闹响银就直接拨银子,哪里闹灾也直接拨银子,再加上各地藩王的供养,一下子花了一大半倒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把朕修陵墓的钱拿出来,人死不过化作一抔黄土,修什么陵墓,咒朕早死吗?”

朱由校刚这么一说,朱由检却先是大呼道:“皇兄不可!”

而王承恩也跪了下来:“不可呀,陛下!陵寝乃国之大事,万万不可耽误啊!”

第八十四章 让朱由检当监斩官

古人相信人死之后其魂未灭,仍能在阴间生活,便有修阴宅造坟墓一说。

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自秦汉以来,便有皇帝即位一年即修帝陵的循例,甚至国家赋税也有专门的份额作为皇帝修陵之用。

这是帝王的象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位大臣因为皇帝花重金修帝陵而指责皇帝,而许多皇帝也多爱以此为借口敛财,这样也更不易被大臣们阻碍。

但让王承恩和朱由检等人没想到的是,朱由校竟然要停止自己帝陵的修建,而且还要把这笔银子用于别处。

这可是大明朝两百余年所未有之罕事,一代帝王体恤百姓到了何种地步才会宁愿停止修建的陵墓而节省出银子去赈济百姓。

即便是朱由检也很是惊讶,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皇兄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深受儒家教育的他想也没想就要阻止朱由校的疯狂举动。

连带皇后张嫣和周氏以及姚选侍也跪了下来,且一个个不由得哭泣起来,老太监王承恩也不知道是故作矫情还是真情流露,呜咽个不停。

也就朱由校自己本人没觉得有什么,做好一个前世主要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的他,根本就没把死了以后的事考虑的那么清楚,也没觉着陵墓到底有多重要。

可以这么说,朱由校如果不修陵墓就等于违背了王朝统治阶层享有社会特殊权力的规则。

而朱由校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牺牲也正因为此引起了其他人极大的震动。

“朕意已决,只要秦地百姓能活下去,不造我朱家的反,我朱由校就心满意足了。”

朱由校说着就不禁打了个喷嚏,才想起来自己出了汗衣服湿透后都没来得及换,皇后张嫣见此也恍然大悟,忙道臣妾失职就立即命人准备热水,熬姜汤。

等朱由校沐浴后,见朱由检还跪在地上,便道:”起来吧,你现在是禁卫军士兵,擅自离开军营犯的是军规,自己去禁卫军执法官汤复生那里领罚去吧,领完罚可以找御马监掌印刘若愚申请离开禁卫军营,以后就给朕老老实实的呆在西苑!“

“是!”

朱由检难得的没有违拗朱由校的意愿,而是干脆的遵从了朱由校的命令并出了坤宁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