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1/4页)

限。有一公案绝妙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有禅师名金碧峰,因阳寿已到,二小鬼捕捉,但因禅师处禅定中,二小鬼怎么也找不着金碧峰。正着急时,土地神告小鬼说,在禅师坐处有一水晶杯,你们敲一敲就能找到他。果然,一敲水晶杯,禅师找到了,被二小鬼捕捉去交差。至此,金碧峰才后悔不该贪恋水晶杯而落入阎王之手。于是,求情于二小鬼,宽限少时,再去不迟。求准后,他立即摔碎水晶杯,再不挂碍,入于无限中,逃脱了阎王之手,并作偈相赠:“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这个公案说明了,只要心中的极性观念(贪心等)在,就不能处于无限;不能无限,就有寿量。所以说,只有破除了思维极性,才能无限,无限就了脱了生死。“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因“以道莅天下”时处无量无限之境,鬼神皆无奈何无限状态(“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佛陀讲:“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以道莅天下”),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如二小鬼)。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如金碧峰贪杯子的极性观念),客得其便(如被小鬼抓住)。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楞严经》)只要我们突破思维极性,清除极性观念,处于一相境地,不要极化分割为二相时,鬼神、圣人亦不伤人。“伤人”者,非外之魔鬼也,实因内之极性观念的极性分割,将一相极化为二相,将无限大我分割成有限之小我,那么有限就有存在的寿量,自有生死。圣人处于一相,当你始觉合于本觉时,与圣相齐,故“两不相伤”,而且法身无形,同为一体(“故德交归焉”),无处可伤。

老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以道莅天下”,就是其心与“道”同体,与“道”不二,自然无伤害之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经》)这只有“同于道者”才可了脱生死,解脱自在,“故从事道者,同于道”是何等重要啊!人们不认识,不了解,是何等的遗憾啊!

7、无为无不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同于道者”,于道不二,道溥天下,天道体道,道贯万物。凡夫只有感官认识,老子称为“有欲”认识。感官认识是以主客二相对立为前提的,仅限于二相分别的认识之中,故“有欲”只能“观其徼”,只能认识感官相对的认识层次,只能认识表面的非本质的一切现象,属于“为学日益”的“知识”。这种“知识”愈多,二相的极性分别观念就愈坚固,二相归一、转识成智就愈困难,“无欲”认识通道就愈难打开,“无欲观其妙”也就更难领悟。不认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妙),就永无真理可谈,尤其是绝对真理。

“同于道者”的一相圣者,心是境,境是心,心境一如;主是客,客是主,主客一体。故“天下”者,本是其“心身”也;“天道”者,本是其“心身”之运行也。无有内外之分,无有主客之隔。宇宙万物不离一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一相妙心),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一念无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一念无明,极化为晦昧虚空)。化迷不息(层层极化),有世界生(由信息态→能量态→物质世界),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无非都是极性的世界),皆是迷顽妄想安立(都是极性观念的业因坚固,循业所现之相)。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虚空万物在吾人一相妙心中,如天空一点片云而已,故心包太虚),况诸世界在虚空耶(量周沙界)?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楞严经》)“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如来是一相无量之妙心,一切众生若干种心皆是有限之妄心,故一切众生心,皆在如来一相无限妙心之中),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二相之识心,非妙明真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三世时间虚幻,亦皆在如来一相妙心中现。“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一劫十多亿年),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