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奈涫康谰�竦慕馐拖嘟岷希�谷毡镜拇�尘�癫稳肓诵率贝�牧α俊�

本书设想通过15 位先后到达英国伦敦的中国文化精英分子的经历来寻找一种人文精神……穿越本体与客体文化界限的时代精神。或者说,即使是在今天,民族自觉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现代化事业〃。中国学界从史学传统转向文化理论的转型仍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现代化的问题,但愿这里所做的微薄的工作能成为这一演变过程中一个小小的因子。

第一次听到〃细菌〃这个词,他苦思冥想将它翻译为〃太空中尘埃野马〃……郭嵩焘出使英国的苦恼(刘锡鸿、郭仑焘……)

1876 年清政府派遣郭嵩焘前往伦敦, 为的是〃 马嘉理()案〃向英国政府道歉,〃通好谢罪〃。就此朝廷委任他为驻英使臣,并成立公使馆,这是中国派驻外国的第一个常驻使节。随后任令他〃署兵部侍郎,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初时,驻英公使馆组织非常简单,除使臣外,只有一两个随员。①公使馆的房子一开始安排在伦敦坡克伦伯里斯45 号。坡克伦伯里斯简称坡兰坊,在伦敦新城的东南,正处市中心繁华地段,是一独立的花园洋房,园子的前面有一片大草坪,后面有花园、水池、亭子、石桌、石凳及秋千架,还有库房、马厩和厨房及下人住的平房。房东为一英国侯爵,在伦敦及乡下广有产业,在伦敦市政当局的安排下,租*宜进行得很顺利,房东慕中国之名,愿以整幢房屋出租,月租金为105 英镑,折合成白银是367 两5 钱。然而,当时的这一切仿佛早已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败落……

在清朝高级官员中郭嵩焘绝不是最早来到英国的,非官方的国人中也不乏其例。①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掀起〃出国参观考察潮〃并撰写游记,如斌椿的《乘槎笔记》、志刚的《初使泰西记》、王韬的《漫游随录》、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接下来就是郭嵩焘的《使西纪程》与刘锡鸿的《英轺私记》。最早受清王朝总理衙门派遣访问伦敦的是斌椿(1866),英国皇太子问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官人:〃伦敦景象较中华如何?〃斌椿回答道:〃中华使臣,从未有至外国者。此次奉命游历,始知海外有此胜境。得见伦敦屋宇器具,制造精巧,甚于中国。〃②

郭嵩焘出使与伦敦印象(1)

他于1876 至1879 年被任命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是〃天朝帝国〃派出的同〃地上的世界〃接触的正式代表。光绪元年十月十七日(1875 年11月14 日),郭嵩焘一行自从上海启航,历时51 天,行程3 万余里,经历了三大洲,越过了三大洋,所经过的国家计18 个,而沿途停靠的全是英属殖民地,各口岸飘扬的都是英国国旗。他与他的同僚们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无不感叹……真不愧是〃日不落帝国〃呀!

农历腊月初八,从西历纪年上讲,即1876 年1 月4 日,这一年是光绪二年,郭嵩焘一行于英国南安普敦港登陆。这不仅是郭嵩焘人生的一大步,亦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向前迈出的一大步。随后,他偕副使刘锡鸿、参赞黎庶昌、张德彝等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留着辫子的中国人由此乘火车前往伦敦。根据国际惯例,公使到了驻在国,必须在晋谒了驻在国国家元首、当面递交了国书后,他的公使身份才被确认。1876 年2 月7 日,他觐见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并递交了国书。③

由于个人气质和经历的原因,这位大清公使很快就融入了这个使他感到无限惊奇的异邦社会。他频繁地出入学校、工厂、医院……他倒是对什么都抱有很高的兴趣,他不厌其烦地出席科普讲座,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到工厂参观农机制造,亲见锯木机能〃锯成寸许木板,用锯齿十八,得板十九……一机器兼四十人之力,而神速又复倍之〃。在伦敦郊外,他注意到英国种子公司将〃其蔬子及花草诸子种贩运各国〃。他参观了格致院(植物园),〃始知西洋园户种花变易颜色,一出于格致之功,即所谓化学也〃,他不由赞叹道,〃西洋之务为奇博如此〃。在日记中提到〃轻气、养气合成水〃,并特意在此旁加注〃养气重于轻气八倍〃。在展览会上,他看到了美国科技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还有扩音机……〃爱迪生为之演示。折视之,或如三寸小牒,炼薄铁片如竹萌嵌其中,安铁针其下,上施巨口,筒高二寸许以收纳声。另为铜圆筒,环凿针孔,用轴衔之。右端安机爪,上树铜片相对,如两旗相比,下垂铁权。机爪上下转动,则机发而旗转,轮亦自动,推传声机器近逼转轮。则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