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1/4页)

一部分姓杜的逃到湖北西部的山区,一部分逃入湖南,逃入湖南的这一部分,就给陶侃这样安排着出路。陶侃成为湖南的军事最高当局,所以陶侃可以任命谁来做零陵太守,零陵这年头叫什么来着并不重要,反正零陵就是湖南靠近广西的地方在,这里大山仍然挺多的。

姓杜的请求给朝廷效命,到广西剿灭?的土匪,这是朝廷里都知道的,不仅王敦知道,就连皇帝都亲自过问并允许的。效命,就是说的“被查看“的处分的意思,这一到广西,陶侃认为已经完成任务了,他们已经彻底归顺朝廷,被查看处分就要变成留用了。正式的招编扩编工作就是在零陵完成的。

尹奉之所以不是尹奉而又不是陶奉,而是周奉,这里面是有继续发展的。别人是留用查看,而杜家的这原来剩下的一股贼人,却是查看留用,过程已经完全颠倒了,这可是陶家的和我周家的一大发明,对于以乱治乱中的人事制度和对于世代剿匪计策的一大贡献。招安的这一伙叫杜弘,原来另一股逃入湖北西部巴山大巴山地区的,叫做杜曾,杜曾的事情以后再讲,曾爷爷周防经手比较多,杜曾一度逃到梁州去闹事,后来还是给曾爷爷给收复了,杜曾也给送到王敦那里做手下。

这湖南一路,倒是我曾爷爷周防和大爷爷周光不太参与,因为陶侃觉得我曾爷爷周防是他老乡有亲,年纪比他小,但是做事很顺滑,曾爷爷又找陶侃攀上了亲家的,所以是亲上加亲,陶侃很愿意看着周家发展。

这和曾国藩让左中棠后来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发展壮大一样。

我周家在湖北发展,的确是开始发家了。可是湖南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因为陶侃喜欢通报我曾爷爷。陶侃收编杜弘以后,先是通报我曾爷爷,然后得到我曾爷爷的回信,才决定上报朝廷。为什么要先通报我曾爷爷呢,因为这个事情,都是与剿灭姓杜的贼人有关,这叫军情。而且陶家在湖南的过程也壮大了,因为要招编杜弘,这事情发生在我曾爷爷打败并招编杜曾以前。我曾爷爷也是从陶家得到支援,然后才打败杜曾的,来了个依葫芦画瓢,照样上奏朝廷给自己请功。

我曾爷爷那时候比陶侃多的心眼,已经在前面说过,关于怎么对待上司王敦的事情。陶侃和王敦原来就有矛盾。不仅是王敦,还有甚至是朝廷里司马家的,因为陶侃在司马家南渡之前就已经开始发家,他开始投靠的是另一个司马的,不过也是司马家族的一个大人物。

这个司马家族的大人物,原来名气和权势比南渡的小朝廷司马家族的一点都不小,只大不小。他叫司马越,就是“八王之乱”的八王之一的东海王。陶侃是依附他们发家的,而我周家曾爷爷是主张者。

后来司马越和南渡的小司马发生一些矛盾,陶侃和我曾爷爷都转向渐渐依靠小司马去了,因为他的小虽然小,但是当时对陶侃和我曾爷爷这样的原来吴国的后代却重视,不像东海王司马越。我家杀掉的姓华的,就是东海王的手下,那时候是个比王敦还要厉害的大人物,还是给陶家和周家一起依靠小司马干掉了。姓丁的也是,比姓华的名气小些,当时却比陶家的和我曾爷爷权势大的家伙,陶侃就是先投靠过姓丁的,这是小事了,暂时不提。

对于杜弘的查看到留用,陶侃带来了非常多并且有效的经验,所以称呼陶家的周家的为中兴名将一点也不过分。陶侃对杜弘部队的安排,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对首脑人物加以笼络,最好是送到朝廷里做军官并监视起来。所以杜弘就被陶侃安排到了王敦那里调度。这是表示信任也是邀功。

2, 对招编部队分开使用,分别给予任务,越重越好。当时朝廷要不断加强对四川的控制,挑动对南中地区的争夺,必然会影响四川那姓李的铸造汉兴钱的一伙人。所以陶侃根据我曾爷爷的意思,觉得有必要派出一部分队伍到宁州去,这一去就是不少人了。陶侃则觉得广州那里去发展还不错,他想到广州去开路,而没有想到曾爷爷已经想到成都去了。就算想到,他也不会反对。陶侃觉得自己只要在广州打开局面,就会让今后更加有利,对亲家也是。陶侃就带了收编的杜弘的小部分队伍,以及自己的心腹之人进入广州,但是陶侃到广州去的事情,在朝廷里闹出了事情来了,杜弘的队伍也不安心投降,时刻想再度谋反,而关于王敦想杀陶侃后来又怎样,这个前面交待过了,陶侃解兵交给周家而自己去广州上任就是一个结果。

3, 这些招编部队,都是贼人出身,对于他们要加强控制,派遣任务之前都做了计划安排,对于他们的洗脑也是非常重要的。曾爷爷受到陶侃的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