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 (第1/4页)

庾魑�环胶蟊郴�鼗ハ嘀г��椿�庵性�醋员狈降脑帜选�

应思远和陶侃甘卓还有周访之间,也不是就互相真正信任的。据说当年陶侃带着我爷爷周光那伙儿打进长沙,恢复了长沙郡的秩序,杜弘老爸战死自己向南逃跑。进入长沙城的时候,这杜弘手里没收了一批战利品,虽然应思远的队伍也参加进来了,可是他们有什么战功,我们陶家甘家周家当然不会分给他们。他们回去一报告应思远,应思远又开始表扬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说他们只拿了一些书籍文书竹简案牍,金银财宝可是分文不取。言下之意,一是继续称赞自己,天下大乱,就是这南平三郡得以保全,杜弘造反仍然是这样,应思远有战功,朝廷应该表彰。二是小人诽谤中伤之心作祟,含沙射影想一口喷血污蔑我们得到很多,而且不上交朝廷,朝廷应该追究我等。三是他背后有人指使,就是这江陵的一伙人,可以称作江陵派了,害怕我们因为战功把他们的荆州管辖权夺了过去,而实际情况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陶侃为人不错,在荆州也是有些人缘的,那时候我周家和甘家的也还听些陶家的,认为需要先打击反贼继续扩大自己再说,就这样与荆州方面来处理关系,至于朝廷里,毕竟陶侃我们这一方新的军队力量,和朝廷里关系更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朝廷利用起来的一支新的力量,王敦在江州,对付了来自内部杜弘的叛乱,又可以乘机消弱原来东海王司马越的势力。而荆州方面这时候,仍然为中原的事情给牵制着,基本上没有发展的余地。

第二百四十五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 '本章字数:3168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10 18:29:44。0'

应思远还是担心自己给免职,他担心的事情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尽管他背后的江陵派系闹了很多事情出来。

其中一件,就是关于陶侃做荆州刺史。他应思远和原江陵派当然一致抵制,应思远德高望重,年事也高了,江陵派就推举他来抵制陶侃。

应思远心里着急啊,这时候还只是八王之乱几个年头,接着姓刘的与姓石的一把火烧杀洛阳,而这时候整个中原的情况仍然变化莫测,各种势力还要厮杀消长。眼看又在酝酿一场大的血雨腥风,难逃的世家子弟的消息不断传到荆州,他坐不住了,想回到老家发展没有可能了,只能在这荆州江陵以南的一边土地上建立根据地,他手里的中原子弟,原来都是颇有钱财的,这才长期和江陵派打成一片。要是陶侃一干人马就这样乘着杜弘父子的事情夺取了江陵,那不就是给他们判了死刑。

江陵派搞了一个事件出来,委派手下的人充当想作乱兵变的,一致推举应思远来做荆州刺史,不做不行,不做就要造反。应思远当然说不做,他是拒绝了,可是不是故意拒绝的是说不清楚的。这事情就闹到建康里去了,建康里原本就在观察中原的动静,王敦这里就这样寻思,要控制建康,就得手里实权更大,龟缩在江州这一块地方,还不足以取代建康,所以他很想得到荆州的指挥权,而建康的皇族对此心知肚明,司马家的虽然知道不能轻易和王家闹翻,可是还是担心这王家霸占荆州,所以就要在王家和江陵派之间搞平衡,互相牵制他们,陶侃这一伙新军,就变得举足轻重,对于在建康想设立朝廷称帝的皇帝方面来说,也是要和王家进行争夺的。

陶侃是江州人,而王家虽然坐镇江州,可是朝廷不喜欢这江州军队太多,除非是担心杜弘这样威胁到朝廷才会让江州军队增加。现在杜弘剿灭差不多了,陶侃就经过考察推荐,应该让他上任荆州刺史。这就和应思远不可避免的有了一场政治竞争。

中原大地,姓石的正在取代姓刘的,席卷中原大地,石家人与姓刘的如出一辙如同饿虎,老家是不可能回去的,只有在荆州做大,然后接应老家的逃难者才是出路,应思远当然也不甘心,所以也不怕脸皮厚,要和陶侃争夺。应思远在南平郡和江陵派的人士一起,对于本地人士是有所任用的,只有这样才能扎根稳妥。应思远祖上本是魏国大官,家里殷实得很,为人呢爱读书也很孝顺,性子温火不急,所以他也很有人缘。应思远和陶侃这两个都是有人缘的一方大员,因为朝廷里的明争暗斗而不得不对垒上了。从文化方面,应思远代表的是湖北湖南派的读书人,陶侃代表的是新的帝京一派下的读书人,至少是江西派和徽派,从武功上讲,江陵派老底子强大,属于原东海王司马越的直接亲信,而陶侃虽然文化上是江西派,可是江西派是诞生与他手上,所以没有资本可以比较,只是因为司马睿南渡建康,比较接近而已,来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