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1/4页)

王导也觉得自己十分冤枉。因为他对于司马睿还有王敦王澄三人之间的绝对秘密并不全部知道。王澄(不是司马澄)生前是对王导说过一些话,暗示过什么来着,但是没有证据的事情,王导哪里敢乱说,何况他一直认为王澄的儿子与王敦都是他的琅琊子弟,那还不是“一家人一家亲”呢。虽然也有所怀疑,但是他没有直接证据不敢乱说,陶侃苏俊在部下的起哄之下,在王敦死后这一不断上书要求澄清(嘿嘿,澄清),朝廷里没有办法面对了,之后新皇帝与王敦王澄的后代才是多半知道这件事情原委的人物。

新皇帝(晋明帝)不说出来,他还得给自己和王敦王澄的儿子留下活路,他不说,把皮球踢回去给了王导,王导一没有法子,把皮球提给了新皇帝的大舅子,当朝中书令庾亮,庾亮也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知道不许将军们造反,便命令禁军在建康以西修筑城防,这一修筑,更加是把苏俊与陶侃都惹怒了。

事情越来越不可控制,苏俊陶侃坚持要求惩罚王敦余孽,而新皇帝晋明帝却始终不肯,又没有合适的说法给在外的将军,陶侃苏俊这样的地方将领便怂恿部下去捉拿王敦的家人,王敦家人在琅琊王氏的庇护下惊险地躲避了追捕。晋明帝自己虽知道事情真相,他也希望王家的后代不要把那件司马睿写给司马越的字据拿出来,要是有这字据在王敦儿孙手里,那也是一个遗诏了。晋明帝左右为难,只有偷偷对自己的大舅子一说,大舅子一听觉得此事好办呐,你是皇帝,陶侃苏俊不过是将军而已,不能依照将军们。对于写给司马越的字据,庾亮满口答应皇帝妹夫,一定负责从王敦儿子手里拿到。事情哪里那么简单,王敦儿子手里有没有当年字据,也不会不利用这一点来寻求庇护,而他们心里恨陶侃和苏俊对他们死缠乱打,就与庾亮搞好关系,庾亮便成为了矛盾焦点。庾亮不太理解自己的皇帝妹夫,为什么把这件事情看得如此的重要,可是他不明白,晋明帝自己为了此事日夜烦恼,终于在位不到三年就追寻他父亲晋元帝司马睿去了,又留下这个不能解释的问题给了新的皇帝,以及自己的大舅子。

晋明帝也是,你既然告诉自己的大舅子,为什么又要想不开呢?大好青春,朝野内有王导和庾亮等顾命大臣,外有陶侃苏俊祖狄这样的名将,东晋朝廷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岂能为了一个可能已经随着东海王司马越带到阴间的字据而想不开,就算司马澄与司马敦儿子拿出来字据,你大不了让出来皇位就是了,要不就是干脆横下一条心,让庾亮找人把司马澄与司马敦一家都咔嚓掉了。没有这么想是害怕司马越生前还有什么布置吧,害怕司马越留下严厉的后续手段,所以这才不得不关照一下司马澄司马敦两家后代。

苏俊军衔冠军将军,冠军的称号不过是个少将,他被任用的文职也不过是个历阳内史的名号,比起陶侃还有陶侃上头的王敦庾亮等等那是差得很远的。但是苏俊与祖狄关系很好,祖狄刘琨是少年相识的著名“英雄”人物,并州刘琨在北方已经给鲜卑人给杀了,祖狄却在豫州经营得还不错。而苏俊虽然只是少将,但是他镇守在豫州的历阳郡,这历阳郡在今天的安徽和县一带,重要不重要反正位置正好是前线之间。苏俊他手下人马不多,几千人上万而已,只是他们武器精良,专门用来对付刘曜与石勒的军队的,而苏俊因为有祖狄的关系,所以动不动就拿出要求朝廷北伐的态度来,这也是他和祖狄之间的结盟与政治立场。

庾亮在建康以西修筑城防工事,苏俊意见比陶侃还大,他隔得近更加紧张啊。陶侃在荆州一带可以保持沉默,心里虽不乐意,手下也知道就行了,自己是不会有公开指责庾亮的话的。庾亮见陶侃态度好,对苏俊就比较严厉了,苏俊在部下一参合之下发怒,这就要再次勤王清君侧了,反正已经勤王一次,他们出师有故。要怪就要怪庾亮王导(王导对王敦的大义灭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加上应思远这等大臣在朝廷上参合,这才有苏俊勤王对付司马敦(王敦)的事情。此时苏俊再次勤王,陶侃也是暗地支持的,庾亮哪里顶得住一支精良的队伍,苏俊祖狄,北伐名将啊,庾亮的禁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苏俊到了朝廷,也是不杀皇帝,只是说要捉拿庾亮,庾亮哪里还敢呆在建康,早就逃跑到寻阳郡去了,在那里有周光的水师,周光这个人一直是投机份子,对于庾亮前来避难当然给予接待,毕竟是前面皇帝的大舅子,这个身份不小的,对于善于在官场上打交道的周光来说,这还不是晋升的机会啊,于是周光和庾亮一起通知正在观望的陶侃,数次催促陶侃前来帮助打败苏俊。

第二百六十二章继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