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 (第1/4页)

司马炎两代平蜀灭吴的意义,也就被顷刻化为乌有,成为过往烟云。

咸宁三年,汝南王还是镇南大将军,而咸宁四年278年,前征南大将军羊祜病死。古代的江干地区,年年要发大水,这是头痛的事情。西晋朝廷头痛,但是东吴更加头痛,东吴的腐败在于对于治理洪水水患消极对待,这是导致东吴失去民心的重点,而西晋在魏晋以来,对于这一点比东吴做得好,所以民心渐渐地归附于了北方的魏晋。到了咸宁五年末太康元年中,东吴王孙皓请求投降。

徐州地面的封王,在265年还有一位下邳王司马晃,司马晃也是司马懿弟弟们中的后代,他不是司马懿的孙子而只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与司马权司马泰司马?还有司马越属于司马懿皇室旁支。267年司马晃来到下邳封国,算是在王爷任上没有过多侵扰百姓的,他不是不想,只是不敢而已,因为平定东吴已经是西晋自从司马懿以来就既定的国策,他要是侵扰封国以及徐州地面上的百姓,谁都不会绕过他。因为他比较谨慎,所以得到司马炎的信任,274年要把他调到四川做益州刺史并都督军事,又是一个刺史王爷,可是他更加不敢去益州管理益州宁州的军事,益州劳军给朝廷支援东吴前线那是要劳民伤财的,他害怕自己没有这个号召力也损失不起自己的利益,所以借口生病就拒绝了。不久他被司马炎封为镇东将军,一听说可以管辖青州徐州的军事,这次他愿意了,便回到封国下邳。他与琅琊王司马?等一起,是有过长期的经营徐州的,这几个王爷都是来往于封地与京师之间。到了290年,司马晃回到朝廷,因为京城里的生活更加安逸,在杨太后与贾皇后之间,也是选择了贾后一边,所以他得到贾后的“照顾”,296年元康六年中去世。司马家族的儿孙们到了晋武帝这年头,都有好色的毛病,司马晃好色却缺少生育能力,尽管在京城声色犬马,却没有太多后代来继承王位,最后只能是找到?的皇族来过继给他,通过过继来讨要封号,也是皇族的一大特色,所以封号就多到让人头痛的地步了,不得不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会发生反对司马家族的事变,最后导致西晋破碎。这司马晃倒是没有饱受八王之乱中藩王所受的苦头,可是他有腐败分子的嫌疑,凡是贾后信任的藩王,大都洗脱不了这个嫌疑的。但是,司马晃在贾后倒台之前数年中去世,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是如何腐败的,只能是通过石崇斗富这样的事件来推测皇族的奢侈生活了。石崇不过是一个刺史级别的大臣,石崇在贾后倒台后被杀,而司马晃这样的王爷绝对可能是曾经的奢侈榜样,他是王爷,只有石崇这样的官员,皇家的走狗才会学到皇家的榜样,只有刺史学王爷,哪里有王爷学手下的道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平定东吴以后的心态上,司马炎晚年以为自己可以功劳比得上汉武帝了,所以学汉武帝的晚年也是很像的。在太康年间,皇宫和京城里的生活过于奢侈,后宫里生下来的儿子一个接着一个,全国上下都笼罩在天下太平的一片祥瑞之中,这种虚幻的祥瑞,也就是骄傲自满,导致从上而下的腐败,这就是后来无数流民衣食无靠的源头。流民起义直接导致了东晋的灭亡,导致了北方的分裂,北方因为分裂而将战争不断地加在中原大地,中原大地再次成为不能设防的地区,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从古中国的中心区域下降到了成为次要地带,长江流域得到开发,那是因为政治的需要,也是百姓生活的需要。

第二百七十章继续交待(24) '本章字数:3071 最新更新时间:2011…03…22 16:04:07。0'

接受投降的除了各位将军,下邳王司马晃已经进京,彭城王司马权275年就病死了,陇西王当然还在陇西。再就是汝南王,他不想在封地汝南郡内设置府第,大概是觉得汝南郡县太小,容纳不下他这个当朝皇帝的四叔,所以他选择了许昌,毕竟这里是汉末天子的归宿地,这里有象征性的汉家宫殿,汝南王来入主汉家宫殿再好不过,所以他一直呆在这距离京师已经不远的地方。东吴孙皓投降,汝南王怎么能够不趟这个热闹,既热闹又荣耀,于是他拉上琅琊王司马?,在诸位将军的簇拥之下,一块接受了东吴末代国主孙皓的投降。投降仪式搞得隆重庄严,司马亮和司马?两人,在随后的年头里大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孙皓将东吴使用三代的皇帝玉玺,两手瞥瞥松松地奉举着献给司马亮二人。以司马亮为主司马?为辅,虽然是司马懿儿子中的老四和老五,又与司马昭不是同一个母亲,但看重长幼尊卑的年代,司马?毕竟没有司马亮那么高贵,所以司马?是西晋朝廷里接受受降方面排名第二的。司马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