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备。前者就好像一个未雨绸缪的人,后者则是一个等到屋子漏水了,家里的东西被淋湿了,才不得不冒雨修补的人。结果,未雨绸缪的人在下雨的时候,他已经在没有任何影响的屋里着手为下一件事做准备或开始做下一件事情了,而后者还在焦头烂额冒着着凉感冒的危险修修补补。但是,长远下去,最终这两种人往往会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分化出来。为什么?因为未雨绸缪的人,下次还会未雨绸缪,而修修补补的人,在修修补补完一次后往往还会抱着侥幸,然后哪一天不幸运了,差距就会再拉大一次,也许不是屋漏,也许是房门进水。

因此,很明显,倾盆大雨对于未雨绸缪的人来说不是危机,因为这个危机在他们未雨绸缪之前就已经被预示到了。倾盆大雨只对于那些存在隐患,但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却不愿行动的人,才是危机。

那么这两种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是行为吗?不,那只是表象。本质是,前瞻性主动性思维和满足于现状被动性思维的区别,以及有无强大行动力的区别。

最终,也许哪天,未雨绸缪的人想到此地频发水涝灾害,一直住下去不是办法,早早举家迁移他乡。而隔壁那个人可能还是不以为然,直到后来的一场洪水将此地变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应该争取跑在危机前面,因为有些危机,一旦我们被它们追上,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超过它们了。

等等,灵魂还没赶上。

“别走得太快,等等灵魂。”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长期的事,记得要适时的停一停,好好休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看看周围,看看背后走过的路,看看未来的路,我们是否在我们过去期望的路上,我们是否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为了赶路,我们是否没有遗失任何我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为人的原则,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根本?

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成功的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除了不确定因素靠运气,剩下的则是因为那是个可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他的控制之内。

从莘庄到人民广场,我们中很多人如果不看地图都不会知道这条路是什么样的形状,路上具体每个地方的细节有些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地铁1号线是可以往来两个地方的,我们也知道1号线的大概起末班时间,只要我们在这个时间区间内,没有意外,我们就能坐地铁从莘庄到达人民广场。

那么这里面,那些是我们需要靠运气,那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所有我们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属于我们可控的范围,剩下的则都是运气使然。所以很明显,对于不同的人,运气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了解的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则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会不一样。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路的具体形状,路的具体细节,如果我们自己走,如何从一边到达另一边,开车期间,可能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地铁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在被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这条地铁轨道怎么修可以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对于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也都已经被考虑在内。但是地铁有哪些我们一般是控制不了的呢?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地铁的人流量,路上是否出现意外等等。但是一般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在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区间内,站在候车台上,如果坐地铁的人很多,我们可以选择等待下一班车,或者挤一挤,如果路上出现意外,地铁不能走,我们可以选择下车,改乘其它交通工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可以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行为。

可是就如地铁行进路途中可能出现意外一样,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可能出现意外。比如,我们赶地铁的时候可能遇见个熟人,聊一聊,可能就耽误了地铁时间。我们也可能在下地铁,地铁重新开动之后才想起背包忘在地铁上了。我们还可能在地铁出现意外不能走,但是我们又很急的时候出站打车,却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以控制的,避免不了的。是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赶路的话,我们会为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很头疼,最后不知所措。但是实际上,这一切还是可以控制的:遇见熟人的时候,先提醒自己,自己赶时间,然后打个招呼,说明缘由,另约时间再聊,先赶地铁。地铁快到站的时候,起身检查下自己随身物品是否都带好了。出站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则不要傻傻在那里等,走一段路,换个人少或没有打的需求的路口再拦车。这些行为都很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可以将我们从意外中拉回正轨的行为,唯一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在适时的停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