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部分 (第1/4页)

野,生灵涂炭,国家物赀,尽为一空。

是以人民活不下去了,只好造反。

但这种乱民并没有强大的后盾与实力,又彼此对消,并未联结,乡军、蕃兵,要平各路零星民变本易如反掌,可是,这些自朝廷派来的军队将领,多只会吃吃喝喝,酒囊饭袋之辈,他们只会奉旨南下,趁机搜刮劫掠,比盗寇尚且不如,所以,不是临战畏缩,就是不战而逃,甚至是反而给乱民灭了。纵有成功敉平乱民的,但烧杀劫掠太甚,又激起另一次民变,终于招架不住,给愤怒的乱民击溃。

是以,他们才向朝廷求助。

这回是童贯带队,更无军纪,但诸葛等人,在其帐中,很快便看出这样下去,以暴易暴,不是办法。

是以,他很快就建立得赵佶认可发布天下严格的“敉乱徼诏”:只要乱民马上放下武器,不再作乱,过往不究,而且会惩处造成民变的贪渎官员,以及协助难民重整家园,在予以宽免期限过后,仍不自首归顺者,定予剿灭,决不容情。

开始,童贯、朱勔、梁师成等,确畏民变愈演愈烈,他们自身难保,也的确采纳听信诸葛所议,善待良民,归还财物,不究其咎,而且也意思意思的惩罚了几个贪污劣迹的官吏。

于是,变乱迅速平息。

但民变一旦平定,童贯、朱勔等贪官又故态复炽,还更加残暴贪婪,并将已复籍、缴械、投诚的叛民,一一处死,甚至全家灭籍,并藉此侵占良田,劫夺妇女,劫掠财物,江南本富庶之地,几成十室九空,于是,死灰复炽,民不可活,只有再叛。

乱局频生。

再难扑灭。

少年无情 … 第二章 无所谓与无所畏

这样一来,民变愈演愈烈,一发尚可敉定,再发却不可收拾。

对诸葛小花而言,这一仗也让他身心俱疲。

“疲”不仅是在征战中“疲于奔命”,更“心焦力疲”的是:他本身是来恢复江南安靖,安抚百姓,阻止杀戮的,可是这样一来,他打胜了仗,也只误了苍生,让逼反的民枉遭屠宰,反而更令他心生愧咎;要是任由变乱滋生,宋稷不保,而他未尽力保家卫国,也一样会遭受重责追究,只怕也祸亡不日。

所以,他胜也不是,输亦不可。

这种仗打得最苦。

最折腾人。

最疲。

世上最令能人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的,不是忙碌,不是负重责,也不是打了败仗——而是一直消磨在毫无意义、违反性情的事情上。

在那个时代里,把能出任大事的官贬谪南隅,流放北荒,做些芝麻绿豆徒劳无功的小吏,或把能退敌善战的将军,解甲归田,终生不用,甚至疑其坐大叛变而诛杀投狱,更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诸葛先生和他一伙同门,还有战友,当知他们遭遇不幸,但比起许多前贤先烈来,他们已不算太不幸、大不幸了。

可是诸葛先生却不忍伤害这些变民。

因为他知道他们“造反”的理由。

——只要有一个活命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活下去的环境,他们都不愿意“反”。

不过诸葛先生等也知道,自己这一阵线的人,也处于危境,因梁师成、童贯、杨戬、朱勔这一伙手执权柄的领导,正在注意、监督着他们:只要一伺着机会,一旦抓住把柄,就会上报:诸葛正我等人是判军的支持者甚至是幕后策划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自在门”满门尽除。

看来,他们热衷消灭“自在门”诸葛一系,只怕尤甚于平息民变。

只有民变不息、天下骚动,他们才可以大肆杀戮,铲除异己,并乘机大捞一笔。

也就是说,诸葛等人的处境是:

动辄得咎。

打,又不是。

不打,又不能。

诸葛赶援江南,又给逼上了架子,上去只有中箭,下来必给擒杀。

怎么办?

幸好,这时候,大石公带来了消息。

那是密诏:

召诸葛一伙人等,急返汴梁。

因为有高人打探到确凿消息:

有刺客要行弑皇上!

没有比这理由更重要!

也没有比这讯息更急!

更加没有人敢违抗皇命!

——哪怕江南群奸、朝廷众佞,也非常清楚,更有自知之明。

他们的地位和财富,能够明目张胆、横行无忌,那权力是直接来自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