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 (第1/4页)

虑到盱眙局势危机,高长恭果断地放弃了趁胜追击,剿灭瓦解叛匪的机会,果断挥军盱眙城,与吴明彻来了一场硬碰硬地攻防战。

吴明彻势如骑虎,只得硬着头皮攻城。然而,只是几个月的功夫,盱眙城不仅城防坚实稳固了许多,盱眙军更是骁勇无比,防御器械更是层出不穷。那一架架超远距离的投石车和床弩打得吴明彻是皮开肉绽,哭爹喊娘。

一日鏖战,陈*军居然连盱眙城的护城河都未填平,反而丢下了五千多士卒的生命。这让吴明彻痛心不已的同时,也十分胆寒。他已经高看了高长恭,却不想这个英俊的男子却是巢湖他预料的威猛。不过这也更坚定了吴明彻覆灭淮州的决心,只要高长恭在,陈*军便如鲠在喉,北进就会受到极大的阻挠。

===========================================================================抱歉,晚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祸不单行

也许吴明彻这个看似粗犷的将军实际上是个热爱文学的人,也许他实在担心持续战斗会让麾下士卒士气大跌,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五月初五这天,吴明彻终于停止了对盱眙城的进攻,龟缩回了营寨之中。

整场战争持续不过三日光景,但陈*军却是损兵折将,没有占到丝毫便宜。那高耸巍峨,坚如磐石的盱眙城墙更是让陈*军望而生畏。此时,吴明彻已然明白,想要直接拔出盱眙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虽然盱眙背后有十二州乱军的威胁,但吴明彻实在不敢再对他们抱有期望。就连自己麾下饱受战火洗礼的精兵悍将遇到高长恭都要灰头土脸,那些刚刚放下锄头的乌合之众又能奈何得了高长恭么?他们最大的用处应当就是将北齐的形势弄得更加动荡,好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

几日的征战士卒士气已经颇为低落,吴明彻乃是惯战的骁将,自然知道短时间内不宜发动战争,但他却也不能闲着。要知道,十万大军一日所消耗的粮草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时间拖得久了对自己可不是什么好事。

几经思量,吴明彻和陈顼转换了对策。

五月初十,陈潜派遣五万大军,由黄法氍统帅自合州西南的霍州出发,步步为营,慢慢向合州推进。与此同时,陈顼调集两万大军自都城建康向合州逼近。在七万大军,形同犄角一般,以相同的速度的逼迫下,合州的局势霎时紧张起来。

合州的位置实在不怎么好,地处陈国势力之内,后方又只有区区一个扬州,且距离又有些远,一旦陈国调集大军围而不攻,就可直接切断合州的退路。失去补给的王琳,纵使他长袖善舞,能征惯战,也无法指挥饿着肚皮的士卒战胜浩浩荡荡的陈*军。

慢说卢潜与王琳有罅隙,在救援方面会有所刁难,就是卢潜不计前嫌出兵救援,他也要担心黄法氍围点打援的计策。至于淮州,基本上是不用指望,吴明彻的十万大军不是摆设。

而陈顼与吴明彻的计谋显然不是如此简单,既然青光等十一州打着反齐投陈的旗号,他们如何能不加应用?吴明彻直接派遣细作突破淮河上北齐的封锁线,来到仁州,携带着陈顼的御旨私下约见了潼,仁,东楚三州刺史吴三桂。

双方洽谈了些什么众人不知,但就在五月十五日,黄法氍来到合州城外二十里处扎下连绵数十里的大营时,北齐的仁州,潼州,东楚州同时挂上了陈国的旗帜。而吴三桂更是被陈顼册封为宣称侯,食邑六百户,都督潼、仁、东楚三州诸军事。

五月十六日,吴三桂起兵八万自仁州出,直逼西侧的谯州。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直接让扬州刺史卢潜惊骇欲绝。一旦谯州沦陷,那扬州也即将面临与淮州,合州一般孤立无援的境地,那可怕的后果绝不是一人所能承受。

陈*军倘若拿下扬州,越过淮河,那北齐自黄河至淮河流域的疆土便直接暴露在陈*军的铁蹄下。加上北方高思好和高延宗两个不安定的因素,吴明彻极有可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肆北进,直抵邺城。

不得已下,卢潜终于放弃了救援合州的打算,同时将告急文书雪片一般地发往邺城,希望高纬早做打算。

对于北齐人民来说,五月实在不是个好日子。淮河流域动荡不安的局势已经让整个北齐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但就在这是,东北放又突然传出安德王高延宗已经勾结契丹与库莫奚(抱歉,前面打错字了),胡人已经已经聚集铁骑十万,即将南下。

契丹和库莫奚位于北齐东北部,这两个步卒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