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曾国藩心存感激,更加激励了忠心报皇恩的心志。也就不去推让,身体笔直,端坐在小公公拿来的锦墩上。

皇上见二人坐好,就开口说明了今天召见二人的目的。

“曾先生的拥立大功,朕已经知道。朕必倚靠你为股肱之臣。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召两位先生前来,还望不吝赐教。首重整顿朝纲,其次扫除乱象,不知二位先生有何妙策,可以教朕?”

曾国藩当然是有备而来,而且这两个问题他是一直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有不少想法。可惜以前他没有条件去照办,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至此得蒙垂询,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不过,他不会冒昧抢话,乱了秩序。毕竟老杜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而且他也更清楚皇帝的想法。因此,他就等着老杜先说。

老杜果然稳重持恒,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皇上初登大宝,一切以稳定为主。对于朝纲,臣建议皇上选派一二能员,暗中调查外地官员。待证据确凿以后,就对有问题的官员撤职严办。”

皇帝说到,“先生说得不错,稳定为上。朕可以特派钦差去做这样的事情。一旦贪官污吏被清理一净,情况会大有改善。”转过脸对曾国藩说,“先生以为呢?”

曾国藩一边听这二人对话,一边心里不以为然。这样的对策当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严重的时机不对。曾国藩可知道下面的乱民起事迫在眉睫,靠现在的这个朝廷,用目前的这种方式是绝对对付不了的。

下面的各级官府确实问题很多,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朝廷中枢。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是没有办法抗过今后的难关的。这个朝廷的问题,不是机构臃肿,办事低效。这样说是太轻微了。

而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尤其是一些手中握有重权的皇室大员,简直就是倒行逆施,什么事情都是越办越坏。这些人当政,时局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越来越坏。那些乱民不但无法镇压,满清统治都会很快陷入穷途末路。

老曾斟酌了一下词句,思考了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然后把自己针对这些担忧的措施提出来。最后他决定,还是直接晾问题,敞开自己的心怀,提出建议。接受的话,我肝脑涂地,也会促使其实现;若不听从,只能看它灭亡,我也无能为力。

“启禀圣上,臣认为结束乱局当用重典。若依然任奸党弄权,紊乱朝纲,臣担心不至久远,国将不国矣。微臣近日回湘探望母病,尝闻南方诸省乱党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各级官员,欺上瞒下,隐匿不报。

“更有一可虑之事,基督教已然扩散,彼外来传教者,及本土入教人等,以坚韧心志,持恒传导,让诸多愚民,知晓并认同该基督教信仰。

“还有甚者,许多落第秀才亦参与其中。臣忧乱党与基督教互为连接。一旦此混合形成乱局,朝中再互相制肘,则大局崩坏无救矣!”

接着,曾国藩就把他从两光巡抚叶名琛那里间接收集的资料,加上直接从麦轲那里听到的基督教知识和现状,都说了出来,配合他前面的回答。

“前朝北经也有基督教,当时已被前朝圣上严格禁止。似乎无大影响。现在果真如此严重?”杜授田比较了解满清早期发生的事情,知道康熙初期的时候,还对基督教挺宽松的,所以一听老曾的介绍,觉得难以相信,会有那样大的危险。

“臣对其危险远未描画精细。与我大清纠葛之外夷,皆以基督教立国。彼辈难免亦对吾大清作如是想。未雨绸缪总好过临阵磨枪。”老曾对皇帝解释。虽然是老杜问的,他总不能把皇上抛一边,跟别人去扯。况且这些问题,估计也是圣上关心的。

“如此曾先生有何对策?”

“臣有二策。前者快刀斩乱麻解决朝纲紊乱;后者建立根基对抗乱党。

“欲振朝纲,必除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难其慎,同德同心,乃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济奸回;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

“从前戎务之兴,穆彰阿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如达洪阿、姚莹之尽忠宣力,有碍于己,必欲陷之;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尽力全之。似此固宠窃权者,不可枚举。

“穆彰阿欺瞒先皇,肆行无忌,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则必立置重典,断不姑容。可恨该员至今恃恩益纵,始终不悛,且自恃老臣,欺瞒圣上。如此上乖天道,下逆天情,必致变生不测。伏乞圣上明察,果决处之。”

老曾说完以后,老杜又补充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