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子轩终于等到了骂声。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骂他的不是主流学者,而是同样写通俗小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此人叫做平禁亚,常熟人,幼年家贫,常熟简易师范毕业,先在小学做教员,后来闯荡上海,在报刊杂志上撰文为生。

在上海,他和朱源雏、吴虞功组成了“三人卖文小组”,承揽各种写作文稿。

这么说吧,这和后世网文的工作室差不多,当然这种文稿不讲究精品,大多是粗制滥造。

举个例子,当时有一本《清代四十八女侠》很畅销,于是书商找到平禁亚,想让他写一本《清代九十六女侠传》,要求十万字以上,三天交稿,当场给了一百块定金。

他为了赚钱答应了下来,怎么做呢?

他先写了一篇《吕四娘替父报仇》作为范本,然后找上海爱国女中教书的朋友帮忙,让学校的学生按照他的范文模仿其他九十五篇女侠的悲壮故事。

就这样三天之内拼凑成了十万字,交给了书商。

想想看,这样的书稿有什么价值,不过是骗钱罢了。

他之所以骂林子轩,不是因为他针对《寻秦记》,而是有利益瓜葛。

《自由谈》是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充斥着各种艳情小说,这些人写小说都是为了赚钱,而报纸的版面就那么大,刊载了《寻秦记》,自然要去掉其他的小说。

这是抢饭碗啊!

刚开始大家没什么反应,是因为这是周瘦绢的决定,周瘦绢在鸳鸯蝴蝶派中颇有地位。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随着《寻秦记》的刊载,形式新颖,内容精彩,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纷纷要求多更新,如此就会挤占报纸更多的版面。

有些依靠在《自由谈》上撰文的作者就坐不住了,平禁亚就是其中之一。

他首先向着《寻秦记》开炮。

第十一章 一场通俗小说之间的内斗

平禁亚抨击《寻秦记》主要有三点。

其一,文辞粗鄙,不堪入目。

在此时的上海,旧派文人写的大多是章回体小说,以文言为主,白话文小说并不多见,北平才是白话文小说的兴盛之地。

而且就算是白话文,也是文白相间。

文言文讲究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寻秦记》通篇白话,还白的很彻底,完全不讲究文辞优美,对仗工整。

在老派文人眼中,这就像是小学生写的作文一样,自然不堪入目。

其二,历史常识谬误,故事情节生硬。

平禁亚批判《寻秦记》中各种人物的称谓错乱,随意捏造历史人物,作者对战国时代的风土人情一窍不通,通篇臆想之言。

这些指责很有道理。

《寻秦记》本身就是爽文,不是严肃的历史小说,不可能进行严密的考据,否则写出来通篇古风,也就不成爽文了。

爽文的特征就是爽,其他的都可以忽略。

至于故事情节,想要合情合理比较困难,这毕竟是穿越历史小说,如果情节合理的话,项少龙在古代根本活不下来。

其三,篡改历史,误导民众。

这才是批判的重点。

平禁亚直接对准了穿越这种题材,认为如果这种题材泛滥开来,读者很可能认为这才是历史,从而混淆了真实的历史。

历史是严肃的,绝对不容篡改。

我们要站出来,维护历史的尊严,把《寻秦记》赶出《自由谈》。

以上就是报纸上对《寻秦记》的攻击。

平禁亚虽然在报纸上大肆抨击《寻秦记》,不过他内心里却不这么想。

作为“三人写作小组”的负责人,他有着不同寻找的商业眼光,一旦发现市场上某种题材火了,他就会跟风模仿,和书商勾结,骗取读者钱财。

这是他生存的根本。

眼看着《寻秦记》受到市民的欢迎,他觉得这是给通俗小说打开了一条新出路。

想想看,历史上有多少朝代,有多少精彩的故事,穿越者在其中纵横捭阖,大杀四方,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事情。

只要读者喜欢,这个题材可以无限制的写下去。

不过他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可以跟风,却不会出头。

他之所以用笔名炮轰《寻秦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