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她想想毕竟两年不见,也没太在意,等时间长了,关系自然会好起来的,可如今半年过去了,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哥哥在银行工作之后,两人就更疏远了。

哥哥甚至提出要搬出去住,幸好被母亲阻止了。

这次发觉哥哥还会写诗,而且还写的那么好,林晓玲一下子觉得两人的距离拉近了,有了共同的话题。

“哥,你出名了。”惊呼过后,林晓玲崇拜的说道。

没错,林子轩的确是出名了,至少在文坛上是这样。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新诗的浪潮逐渐兴起,许多文人都加入到创作白话文新诗的行列,林子轩的诗作成了被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特别是在学校里,更是引发了风潮。

他的诗作被朗诵,被传播,被解析,被研究……

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当然也有骂声。

特别是支持文言文的学者,更是把他当作大敌,其中以南京东南大学的几位教授最为激烈,代表人物是梅光笛和吴谧等人。

听着妹妹不停诉说学校里的学生如何的推崇他,如何喜欢他的诗作,林子轩表现的很平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写的诗作都是剽窃后世诗人的杰作,都已经被时间所证明过的,若是还不引起轰动,那肯定是那里出了问题。

对于那些骂他的人,他更是不在意。

新诗是时代的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挡,后世会给出公正的评价。

只是不知道那些人若是知道这些诗作的作者和写《寻秦记》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会有何感想。

他略带恶趣味的想着。

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出名了,迈出了成为文豪的坚实一步。

把喋喋不休的林晓玲赶出房间,他坐在书桌前,铺开稿子,拿起钢笔,在脑海里搜索出《罗马假日》的各种资料,开始剽窃。文豪就是这样炼成的。

第二十三章 为艺术而献身

想要把《罗马假日》完美移植到上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情节要进行中国化。

在这个保守的社会里,男女拥抱都会被认为是有伤风化,更别说是吻戏了,最多只能是牵手,还不能是挠手心的那种。

其次,还要和上海的旅游景点相配合,让更多的人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而且剧本中要尽量少用台词,因为默片中的台词都是用字幕打出来的,如果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时不时的有字幕跳出来,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

还有电影配乐的问题。

在默片时代,为了不使观众因为没有声音而感到厌倦,剧院会有专门的乐队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来演奏音乐。

当情节悲惨的时候演奏悲伤的曲子,高兴的时候演奏欢快的曲子,**的时候演奏激昂的曲子,平淡的时候演奏舒缓的曲子。

这些曲子大多是国外的古典名曲,极少原创,配乐的好坏和乐队的水平有极大的关系。

在上海,外国人开的豪华戏院基本上都有专门的乐队,而一些国人开的小戏院很少配有乐队,有些戏院即便配有乐队,但乐队的水平不高,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让观众感到厌恶。

林子轩觉得在一部国产电影中使用外国曲子略感违和,不如用中国的乐器,比如古琴或者二胡等等,更有意境。

他还想来个片尾曲,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让歌星现场演唱,从而引起轰动。

他不想毁掉心中的经典,所以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林子轩把要做的事情一一记下,拍摄电影是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他要和但杜予商量过才行。

两天后,林子轩拿着剧本来到了位于闸北的上海影戏公司。

这家小型的电影公司完全是但杜予的家族公司,公司里的职员都是他的家人亲戚,连演员也是从家人中选择。

这是第一次有关《上海假日》的讨论会,参与的还有殷明竹和周瘦绢。

周瘦绢是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

他在《申报》上连载过《影戏话》,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外国电影,在《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美国影戏中明星曼丽碧华自述之语》这篇文章。

“明星”这个词汇应该是周瘦绢在翻译中的首创。

他和但杜予是好友,很看好《海誓》这部电影。

当周瘦绢听说但杜予放弃拍摄《海誓》,要拍摄另一部电影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