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流行歌曲和以往的戏曲唱片不同,除了歌曲本身外,还要凸显歌星的作用。

也就是要捧歌星。

否则大家光听声音了,不认识谁唱的,那不是白忙活了。

在这个年代,歌星无法依靠唱片赚钱,灌制唱片是一次性的酬劳,没有分成。

也就是说,唱片卖的好坏和歌星没有任何关系,歌星可以通过其他舞台表演来赚钱。

这要从唱片行业的成本和利润说起。

以百代唱片为例,它在中国有自己的唱片制造厂,能够在中国制造唱片,一张唱片的材料成本大约在两角左右。

主要的花费是给演员的薪酬上。

按照此时的市场行情,戏曲名角灌录一张唱片的薪酬是500块到1000块不等,因人的名气而异。

到了三十年代,薪酬继续上涨,百代公司给戏曲名家余叔言开出的酬金是每片5000元。

这是什么概念?

林子轩写《射雕英雄传》,稿酬是千字三块钱,他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写完一百万字,得到的稿酬是3000元。

这个年代银元的购买力还是很强大的。

举例来说,林子轩给平禁亚开出的工资是每月180块,一般的编辑每月80到120块不等,中小学教师工资是40块左右,打字员月薪是30块,办公室秘书最低50元。

在上海单人租房每月六块左右,吃饭包月需要十块钱,下馆子的话一顿饭花不了一块钱。

坐黄包车更便宜,也就是一两角钱。

一个单身汉,如果一个月有40块钱,就能在上海过上不错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灌录一张戏曲唱片五千块是多么高的薪酬,当然这是对于顶尖的戏剧名家来说的。

相对于戏曲名家,歌星的薪酬就要底的多,灌录一张唱片基本上就是一两百块钱。

这是因为戏曲名家已经成名,有观众基础,唱片不愁销量。

而歌星发唱片就要看市场反应,风险太大。

再者说,戏曲演唱需要几十年的功底,而歌星只要嗓子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稍加培训就能演唱流行歌曲,这也是歌星酬劳底的原因之一。

孟晓冬灌录这张唱片拿到了150元的酬劳。

唱片公司给发行商的价格是一张唱片两元钱,唱片的材料成本才两角钱,就算是加上各种人工费用,唱片公司也能赚取将近一半的利润。

销量越大,他们赚的越多。

林子轩当初想要和百代公司签署分成协议,从每张唱片中抽成一角钱。

他还设计了一套方案,如果唱片销量低于一万张,他不要任何费用,这就是对赌协议。

可惜法国人不是傻子,百代的经理张常福也不同意,他们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改变公司的运营模式。

百代公司对这张试水的唱片销量估计的比较保守,他们认为最终应该在四千到六千张。

这是因为此前没有例子可以参照,谁也不知道一向保守的中国社会能不能接受。

林子轩需要依靠百代公司成熟的销售体系,让孟晓冬一夜成名,从而打造出中国第一位流行歌星,那就要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孟晓冬的知名度。

《申报》上的照片只是第一步,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大公报》等等报刊上都有类似的广告,只有孟晓冬的照片略有不同。

有的端坐托腮,文静如水,有的斜倚独立,神情忧愁……

数十张照片,婀娜柔美,各具风姿。

广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此同时,唱片从百代公司发出,运往全国各地。

最开始销售的自然是上海本地,当一名经销商拿出刚刚送来的唱片,把它放到留声机上的时候,一个柔媚清亮的声音响起,在空中飘荡。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

靡靡之音,席卷而来。

第三十三章 一个歌星的诞生

在唱片发出去一个星期后,根据百代公司的销售统计,全国共计卖出去两千多张。

这符合百代公司的预期。

他们一共制作了五千张唱片,应该能够销售一空。

百代公司做过市场调查,唱片的销量和留声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

在这个年代,一台留声机大概需要十五块钱,一张唱片需要两块多钱,就算家里有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