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这是鲁讯后来的说法。

这还不算,刘半侬虽然在新文学的发展中和守旧势力打了几场硬仗,在新诗、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但心情并不舒展。

他没上过大学,没有留学经历,更没有博士头衔,因而受到具备上述条件的人的轻视。

他与胡拾同岁,同时进北京大学,胡拾前呼后拥,风光无限,而他则被批评思想浅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留学背景,没有博士头衔。

他因此憋了一口气,发誓出国留学,挣个博士学位,堵住别人的嘴!

于是,在1920年2月,刘半侬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携妻女到英国留学。

这说明出国镀金的重要性。

无论是新文学派别内,还是在社会上厮混,都是如此。

林子轩如果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也不会出声支持他,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圈子。

看起来很势利,却是真正的现实。

这一次,他的《乱世佳人》在美国热销,又赢得《老人与海》的版权,自然在国内文坛引起强烈的反响。

毕竟,以前还没有中国人写的小说在世界上获得如此赞誉过,当然这是指还活着的作者。

《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英译本,据说翻译的乱七八糟,导致外国人和中国人看的不是同一本《红楼梦》,不过还是在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刚刚传来季鸿明是《老人与海》作者的时候,报纸上甚至称呼他为中国文坛的希望,此刻林子轩载誉归来,报纸自然是要夸赞一番。

这得益于《新闻报》对整件事的跟踪报道。

如此曲折离奇的官司,几乎可以当成故事来看了,特别是最后用放电影的方式找出真相,在读者看来有点看《包公案》的意味。

对于有声电影,中国读者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才觉得新奇有趣。

读者喜欢看,报纸就愿意刊载,记者们也四处寻找和林子轩有关的新闻。

因为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当美国有关林子轩的新闻热潮消退的时候,中国这边的媒体才刚刚开始热炒。

记者打听到林子轩所搭乘的邮轮,估算了时间,在码头上等候,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

只是如此一来,林子轩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自古文人相轻,就有人看不惯别人的好。

有人开始找麻烦,批评林子轩写的小说都是讲国外的故事,对国内的民众漠不关心,这样的文学家不要也罢。

还有人觉得林子轩抛弃了传统文化,写的文章直白无趣,毫无文采可言,这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恶果。

这是在批评《老人与海》的文笔不好。

甚至有人直接骂林子轩崇洋媚外,在国外写艳情小说,丢人现眼。

这人根本没看过《乱世佳人》,就从小说的名字上自己脑补,说这是一部艳情小说,还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他直接拿《桃花扇》里的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故事来说事,认为林子轩只是把这个中国故事放到美国的地方重新讲了一篇。

他还非常好心的提醒美国人不要被林子轩骗了。

对于没看过《乱世佳人》的国内读者来说,听了此人的介绍,也被混淆了是非。

这就是二十年代中国的文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林子轩不知道他刚刚回到上海,在面对赞誉的同时,也面对着攻讦。

第八十一章 文坛琐事

林子轩回来后就从平禁亚那里了解到了情况,连那位污蔑他抄袭《桃花扇》的人也查清楚了,是鸳鸯蝴蝶派中一位老资格的作家。

即便此人用了笔名,可那文笔和嘲讽的风格大抵相同。

平禁亚又出身鸳鸯蝴蝶派,在圈子里一打听就知道了,所以说,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这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林子轩颇为感慨。

他知道这些攻击他的人无非是心生嫉妒,不愿意看到新人出头,来和他们抢饭碗。

这和当初《寻秦记》的遭遇何其相似。

然而,此时的林子轩已经不是刚回国的时候了,他手里有自己的报纸和杂志,有自己的喉舌,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只要把《乱世佳人》刊载到报纸上,读者自己就能分辨出和《桃花扇》的区别。

谣言不攻自破。

原本林子轩还担心国内的读者看不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