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这可是美国一代人的回忆。

因为《乱世佳人》,林子轩在上海的美国人里面知名度颇高。

甚至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总董事费信敦都称赞过林子轩,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的好朋友。

奥斯邦和姓曾的旅日华侨刚刚达成合作意向,还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林子轩的突然插入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狮子大开口的机会。

于是,在介绍了他的打算后,向林子轩要了15万块的机器设备采购费用。

然而,他没有料到林子轩还带着道格拉斯希拉这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道格拉斯希拉在西方电气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虽然是临时工,却也了解到不少信息。

西方电气公司隶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1919年和通用电气、西屋电气联合创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

他对无线电广播的事情并不精通,但略知一二。

被拆穿的奥斯邦面不改色,声称这其中包括了东方无线电公司以后提供技术支持的费用。

什么技术支持,不过是上海无线电国际学会那帮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瞎捣鼓罢了。

奥斯邦是个销售员,狡辩是他的拿手好戏。

如果不是事先调查了一番,还有道格拉斯在一旁,林子轩还真的有可能被唬住。

这就是不掌握技术遭遇的困境,他对奥斯邦的感觉很不好,却没有翻脸,只是下定决心,等到电台弄好之后就把此人踢出去。

奥斯邦办广播电台主要是为了销售他的收音机,不像林子轩有什么童年情怀。

作为商人,只要有资金他不在乎来自那里。

于是,林子轩出三万块大洋,和奥斯邦创建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并明确规定了机器设备归林子轩所有,奥斯邦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要把架设天线的地点放在法租界,就在《通俗小说周报》的楼顶上。

这是为了以后把广播电台占为己有做准备,在公共租界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当奥斯邦忙着向东方无线电公司采购机器的时候,在上海新舞台,《日出》开始公演了。

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

对于《日出》这出话剧,洪慎抱有极大的期望,他把《日出》看作是话剧革新的开端。

在邮轮上的时候,他就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还进行了排演,可谓是准备充足。

回到上海,在林子轩的介绍下,他见到了欧阳予仟,这可是话剧界的大前辈。

两人聊的很投机,一起投入到《日出》的排演之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曙光就在眼前。

按理说,若是一切顺利,《日出》早就该登上舞台公演了,然而,直到两个多月后才有消息传来,实在让林子轩费解。

《日出》的排演并不困难,洪慎又准备充分,问题出在哪儿?

这主要是因为洪慎对国内剧团的不习惯,按照他的话来说,太不专业了。

首先,就是职务混乱,不能各司其职。

有时候,导演还要干着道具的活,剧团里各种扯皮和推诿,没有规章制度,惩罚不分明,完全还是原来戏班的那一套。

在美国,剧团实行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是一出话剧的核心,剧务和演员都要听导演指挥,而不是反过来。

其次,演员的不专业,无法进行严格的排练。

在排练之前,要举行几次剧本朗诵会,所有演员在一起按照各自的台词,用适当的语调朗诵,这是为了让演员熟悉台词和角色。

在排练过程中,不能不当回事,无精打采,要始终情绪饱满,保持好精神状态。

说实话,民国时期的话剧团,就没有多少专业的,即便是欧阳予仟,也没学过正规的话剧,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还有布景的问题,国内的舞台布景太过单一和平面,没有立体感。

灯光和舞美,服装和道具……

这些东西没有一样让洪慎满意的,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把《日出》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出来。

就连在上海演出火爆的《雷雨》也被他批判了一番,不是说剧本的问题,而是不够专业。

剧团里的那些演员和剧务刚开始对这位曾在美国百老汇演出过的专业导演很是钦佩,那可是美国的舞台啊,他们恐怕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到美国演出。

但随着洪慎对他们的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