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1/4页)

徐至摩在心里叹息一声,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接到这份邀请,是因为林子轩的缘故。

这不免让他有些失落。

当年他可是不大看得起林子轩,如今却要借助林子轩的名声才能混迹在伦敦文学界的核心圈子里,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其实,这是他妄自菲薄了。

徐至摩之所以接到邀请,还因为他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而且在英国上流社会有一定的名声,否则根本不会接到邀请。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于剑桥大学的使徒社,这个社团可是举世闻名。

剑桥使徒社是1820年由莫里斯、丁尼生和哈勒姆开创的秘密社团,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最优秀的12名成员组成,会员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经毕业的前剑桥学生。

使徒成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拣选,一般是剑桥学子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才智之士。

它的宗旨是:与一群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起,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追求真理。

这个团体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会,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皇家学会”。

“在我的剑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被选为使徒。”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儿朱利安贝尔在1930年写道:“我真正感觉到我是坐在剑桥理性主义的塔尖上。”

顺便一提,这个叫做朱利安贝尔的家伙是个极端主义者,在1935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来到中国,应聘到武汉大学做英国文学教授。

他最终没有能改变中国,反而爱上了一名叫做凌淑华的中国女子。

凌淑华生于1900年,出身名门世家。

她的文学老师叫做辜鸿名,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她的绘画老师是缪嘉慧,这是慈禧太后御用的画师。

所以,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艺,而且相貌出众。

当朱利安贝尔遇到凌淑华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了,她的丈夫陈愿同样是社会名人。

至于结果,还是不要说了,较为尴尬,反正就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的学生,就没有资格加入这个圈子。

徐至摩以前只在这个圈子的外围游荡,现在终于进入了核心。

他收拾心情,和托马斯艾略特攀谈起来,把林子轩在中国的事迹告诉了艾略特,主要是林子轩在文学上的成就。

在这种场合,同样作为中国人,徐至摩自然要为林子轩说好话,这种风度还是有的。

不过当他听到艾略特写《荒原》的灵感来自于林子轩所写的《死水》时,他不由得目瞪口呆,真想告诉这位生活在英国的美国人,这两首诗作根本没有联系好不好。

《死水》是对北洋政府时期国内政治环境进行的讽刺和控诉,有政治隐喻。

《荒原》则是表达西方文明精神上的幻灭。

如果说两者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都是象征主义的诗作。

隐约间,徐至摩似乎抓住了什么。

原来东西方世界的诗歌是可以相通的,原来诗歌还可以这么写,用东方的语言来描述西方的精神内核,或者东方的精神内核用西方的语言进行表达。

互相借用,融会贯通。

于是,一条诗歌的道路在徐至摩面前徐徐展开。

艾略特不知道这位东方人顿悟了诗歌的至理,他听到林子轩还写了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乱世佳人》,作为一位美国人颇为感兴趣。

他喜欢诗歌,对于小说的热情不大,而且《乱世佳人》在英国并不如在美国那么受热捧。

“这位林先生性格如何?”艾略特好奇的问道。

“他的思想比较自由。”徐至摩回答道。

徐至摩了解的还是两年前的林子轩,他不能说林子轩是个玩乐主义者,只能含糊其辞。

在和这些英国精英分子的交流中,他感受到这些人对于林子轩的诗集颇为推崇,这固然有艾略特的极力推荐,也是因为诗歌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林子轩的《一代人》是中国几十年内著名诗人的诗作集合,每一首都是经典。

这样的诗作自然会引起这些英国诗人的共鸣。

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

徐至摩和这些英国的文化精英们相谈甚欢。

他本身有才学和风度,极为推崇国外的思想和文化,和这帮剑桥大学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