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第1/4页)

以林子轩的名声,说是推荐,那就是铁定会发表了。

其实,他也没想到这个蒋伟是位女学生,他还以为是个男生呢,那样可以重点培养一下,女学生的话不太方便。

特别是在他就要结婚的时候,万一传出什么不好的传闻就郁闷了。

这个女学生让班里的学生们非常诧异,他们对视了一下,发现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我不是这里的学生。”女学生朗声说道,“只是听说是先生的课,这才过来听讲的。”

“哦,你是哪所大学的?”林子轩好奇的问道。

“我在女子工读学校读书。”蒋伟回答道。

林子轩想了想,这才想起这所女子工读学校,其实应该叫做平民女校。

平民女校是1922年2月10日由陈独绣等人创办的,对外称是女子工读学校,有意区别于外国教会办的女校。

1921年12月25日,平民女校在《民国日报》刊登招生广告。

1922年3月5日出刊的《妇女声》第5期专门推出了“平民女校特刊号”。

“说平民,是别于贵族的意思,换一句说,何以称作平民女学校,因为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

这件事情曾经引起过热议,报纸上把贵族女校和平民女校做对比。

贵族女校培养的是上流社会的交际人才,平民女校培养的大多是进步女青年。

“那你想不想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上课?如今只能作为旁听生了,下学期可以入学。”林子轩颇为爱惜这个写作人才,提议道。

“我可以么?”蒋伟惊讶道。

“可以,我来替你介绍。”林子轩允诺道。

“多谢先生。”蒋伟一脸兴奋,躬身道谢。

“好了,下面开始上课。”

此时,林子轩还不知道,这位刚刚18岁的女学生来自湖南,以后她将用笔名写文章,她的笔名叫做丁灵。

第一百四十三章 这个时代离开家庭的女青年

下课后,林子轩把蒋伟留下来,了解一下情况。

这位女学生脸有些圆,不算漂亮,却显得很有生气,性子较为活泼,她把自己的来历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蒋伟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澧,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她的祖父做过大官,留下了大笔的财富,据说拥有一座有二百多间屋子的庭院。

然而,这个家族正处在衰败之中,她的父亲十几岁中秀才,又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却染上了抽大烟,拿银子当铜钱花的挥霍恶习。

因为身体多病,意志消沉,退学回国,在家无所事事,翻翻医书,看看病,摆弄古董,请客吃饭,刚刚三十岁出头就病逝了。

那时候蒋伟才刚满四岁。

她的母亲姓余,闺名漫贞,生在常德书香人家,幼年读私塾,学会了写诗作画。

丈夫死时,她才三十岁,家庭已经破产,那些上门来吊丧的差不多都是同时来讨钱的债主,没办法,她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常德,寄住在自己的娘家。

这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愿意就此寄人篱下,受人歧视,想要争取独立自主,便带着女儿到常德师范学校求学。

母亲上师范班,女儿上幼稚班,在当时的常德县城引起了轰动。

一年后,余漫贞带着女儿来到长沙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但因为没钱继续求学,只念了一年,余漫贞便在桃源县当了小学教员,让女儿一个人留在长沙继续读书。

1916年前后,余漫贞担任了常德女子小学的学监。

又创办俭德女子小学,还为贫苦的女孩开办“工读互助团”,学生不交学费学文化学手艺,还得点工资补助家庭。

1918年,蒋伟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随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

当时正值五四新文化的开端,在周南女子中学她接触到了新文学,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想着能够离开这个封闭的环境,到外边呼吸新鲜的空气。

然而,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蒋伟再过半年毕业后与表哥结婚。

母亲却支持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识,找出路,要学最实用的学问,是正确的。

1922年春天,上海出现了一所平民女学,以半工半读为号召。

这让蒋伟看到了希望,就和同学一起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