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他要找一位日本人作为中间人,利用这个中间人把小说倾销出去,赚取日本人的钱财。

他想到了一位日本人,此人叫做内山丸造。

林子轩知道内山丸造,是从后世鲁讯的文集里看到的。

何况,他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阿累的《一面》,那是一篇课文,讲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讯的情景。

1934年5月,上海的小报《社会新闻》在第七卷第十六期刊登了一篇短文《内山丸造底秘密》,其中写了内山丸造是日本小特务的事情,每月领取两百块薪水。

还污蔑说和内山丸造交好的鲁讯也是日本特务。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报这种程度的攻击是正常现象。

为此,鲁讯在《伪自由书后记》中进行了驳斥。

即便是在后世,这件事也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都是根据那份1935年《社会新闻》的报道进行的加工。

林子轩不管内山丸造的身份如何,他只是想找一位中间人而已。

从后世的资料看,内山丸造也乐于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对于日本国内的文坛和出版社比较熟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第一百六十二章 奇怪的客人

这段时间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闹的很僵,林子轩来到虹口的时候就发现周围大都是戒备的目光,日本巡捕拦下他的车子,进行了盘查。

林子轩坦然应答,他就是来转一转。

他怎么也算是上海滩的名流,日本巡捕就算是不认识他,但看着证件上的名字也知道林子轩的身份。

虽然弄不清楚林子轩的意图,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日本巡捕也不敢把林子轩抓起来。

否则事情一旦闹大,就会很难收场。

在巡捕眼中,这个中国人或许正希望如此,他们放林子轩进去,却跟在车子后面监视着。

林子轩要去的地方是北四川路余庆坊弄口旁的魏盛里,内山书店就在那里。

他没想到这个藏在小弄堂里的书店还挺有名气,很多有日本留学背景的中国人都知道,因为这里是上海极少卖日文原版书籍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喜欢看日文原版书籍,好像不如此就无法证明自己曾经在日本留学一样。

林子轩非常理解这种心理。

因为他在书房里也会摆放不少英文原版的书籍,虽然他从来不看,可总是一种象征,特别是有在美国留学的朋友来访的时候,还会翻开来展示一番。

林子轩虽然觉得别扭,但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

到了在西方留学的留学生聚会的时候更为夸张,在交流中有人用法文,有人用德文,只懂英文的都不好意思开口,至少也要懂得三门外语才算是在西洋留过学。

所以,林子轩一提起内山书店,很快就得到了地址。

他对北四川路并不陌生,阮玲钰以前上的崇德女校就在这条路上,他找到内山书店,店面并不大,条件比较简陋,似乎还没有发展起来。

林子轩觉得自己应该是来早了。

现在的内山书店还在发展期,内山丸造恐怕要等到几年之后才会有能力把中国的书籍介绍到日本去。

这是穿越者经常会犯迷糊的地方。

林子轩心中想的事情是未来会发生的,而不是现在,中间存在着时间差,如果处理不好这个时间差,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就像那次和宋子闻的矛盾一样。

他把事情看的非常大,因为宋子闻在未来很有权势,可在这个时间点上,宋子闻不过是个银行的打工仔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这一次也一样,他把内山丸造当成几年后的那个内山丸造了。

算了,既来之,则安之。

林子轩在小书店里转了转,店里大多是日文书籍和宗教书籍,他又看不懂。

不一会,一位个子不高的日本中年男人从后面走出来,他先用日语说话,看到林子轩露出疑惑的神情,又用带着日本腔调的中国话和林子轩打招呼。

林子轩回应了一下,并问起有没有文学类的书籍。

内山丸造拿出一本书籍介绍起来,心中不由得奇怪,你既然不懂日文,询问这些做什么。

内山丸造出生于1885年,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务工。

他自12岁起先后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