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1/4页)

比如《自由谈》的主编周瘦绢,《快活林》的主编严独贺,《小说月报》的主编郑震铎,还有万象书局的平禁亚,世界书局的沈知放。

武侠小说作家向慨然,话剧界的欧阳予仟和洪慎,电影界的但杜予和郑证秋,大明星殷明竹,歌星孟晓冬等等。

这些人有的还带了一两个相熟的朋友过来,所以这次的聚会就颇为热闹了,几乎囊括了上海文坛的半壁江山。

这时候林子轩才猛然发觉自己的影响力已经这么大了。

按照外国人的说法,这叫做文化沙龙。

赛珍珠并不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文化沙龙,在南京也有类似的聚会。

然而,那样的聚会和这次的沙龙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她也是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林子轩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这次沙龙的参与者掌握着上海一大半的文化类报刊和杂志,还有出版社的老板,演艺界的明星,众人谈论的也都是文化界最为前沿的话题。

有思想的争辩,有文化的碰撞,有朋友间的闲谈,也有才子佳人的佳话。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沙龙。

赛珍珠在其中如鱼得水,她精通中国的文化习俗,和这些中国文坛的顶尖人物在交流上毫无障碍,甚至因为她的身份,在其中很受追捧。

她喜欢这种和同类人交流带来的愉悦感。

在沙龙上还出现了让人惊讶的一幕。

文学研究会的郑震铎和鸳鸯蝴蝶派的周瘦绢交谈起来。

郑震铎在接手《小说月报》后做了调整,除了继续宣传新文学外,还增加了“整理国故”这个栏目,在保持《小说月报》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不至于让杂志显得过于激进化。

当然,一贯打击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作风不会变。

两人私底下没有矛盾,在上海文坛,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碰面之后交流一下很正常。

之所以让人觉得惊讶还是两个文学派别之间斗争的过于激烈。

其实,不要以为周瘦绢是老派文人,他还不到30岁,思想非常开放,他是电影的发烧友,喜欢新兴的艺术形式,不过就是写言情小说而已。

这次聚会比较成功,第二天便传遍了上海文坛。

主要是这些文人回去后会写一些随笔文章,说自己在聚会中碰到某某,然后发表出来。

林子轩没想到这次因为赛珍珠而举办的聚会在上海文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不少文人认为是一次高端的文坛聚会。

在上海,类似的文坛聚会并不少见,但大多较为单一。

比如南社的聚会都是旧派诗人,鸳鸯蝴蝶派内部的作家经常一起吃饭,新文学作家也时常小聚,只是都不是这种大杂烩式的聚会。

林子轩涉足多种行业,所以才能邀请到不同行业的顶尖人物前来,如此就扩大了参与者的交际层面,无形中提高了聚会的档次。

于是,在上海文坛,不少文人以能参与林子轩举办的聚会为荣。

这让林子轩想起了在英国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核心的精英圈子,他或许可以在上海复制类似的社交圈子,给上海文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不过,这些要等他从庐山度假回来之后再说了。

七月初,他们一行人从上海出发,朝着庐山而去。

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种哀伤

上海公共租界虹口区,内山书店。

因为大连和旅顺的问题,中国和日本的外交关系恶化,在民间发起的对日“经济绝交”的倡议下,导致虹口区的日本人聚集地非常萧条。

连带着内山书店的生意也陷入困境,从三月份到七月份,几乎没什么收入。

内山书店售卖日文书籍,主要的客人是从日本留学回到中国的留学生,其次才是日本人。

在公共租界,外国人不到四万,而华人有八十多万,内山书店要依靠华人才能撑得下去。

但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中国人来书店买书。

就算有也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别人看到,似乎和日本人粘上就要倒霉一样。

内山丸造知道还是有中国商人暗中和日本人做生意,如果中国人真的那么齐心,日本人在上海根本生活不下去。

来到上海的日本人以商人居多,他们来中国是为了赚钱,眼下虽然条件艰苦,但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人就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正在他感慨世道艰难的时候,有两位客人走了进来,一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