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1/4页)

同时,成社我负责万象书局在北平的发行工作。还会创办北平读者喜欢的报纸和杂志。

两人达成了初步意向,具体的事情可以以后慢慢谈。

成社我想要在报业大干一场,以前苦于没有资金。如今有了林子轩这个金主,他的很多想法都可以实现了。

谈妥了这件事。林子轩对北平不再留恋。

1924年5月9日,他来到北平前门火车站。前往天津。

送行的只有三人,徐至摩、林徽茵和沈丛文,既没有记者,也没有粉丝,他像寻常的旅客一样悄悄的离开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火车开动,林子轩望着外边的北平城。

他有种预感,这次离开,以后或许就没有机会再回来了。

天津是他必定要停留的地方,如果他来北方而没有去天津的话,一定会被他的三叔林伯仁责怪,不过他并不准备在天津久留。

在这个时代,天津是中国第二大商业城市和北方的金融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和北平离得很近,受到北平的影响,颇具政治色彩。

不少下野或失意的政治人物大多寓居在天津的租界内,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天津有不少所谓的民间团体,都是政治人物创办,为其摇旗呐喊。

林伯仁在天津市政府任职,负责商业事务,算是一件肥差,林家在天津也有产业。

林子轩来的突然,却也引起了天津文化界的注意,毕竟前几日林子轩在北平引起了一场文化大论战,战火还没有平息。

天津的文坛以旧派文人为主,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是《大公报》,这份报纸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发行。

《大公报》前期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经常刊登北洋政府的公文,成为北方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1916年,天津富商王郅笼接手《大公报》,进行全面改革,该报成为皖系军阀的喉舌。

1923年,因王郅笼在日本关中大地震时死在了日本横滨,导致报社陷入资金困境。

林子轩接受了《大公报》的一次专访,再次阐述了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张。

虽然《大公报》出现了资金问题,但林子轩没有收购的打算。

这家报纸的背景较为复杂,有政治人物牵涉其中,也就是所谓的安福系,幕后的老板是皖系军阀段祺睿。

他在天津呆了两天,和天津文化界的人物见了面,同时得到了一个消息。

江苏军阀齐燮员与浙江军阀卢永翔要准备打仗了,而主战场就是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税收入十分可观,每月仅大烟的收入就能养活三个师的兵力,为各方势力所垂涎。

以前为了争夺上海的控制权,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也曾有过摩擦,但都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平息下来。

这一次据说要来真的,这是直系军阀对皖系军阀的一次总攻。

消息传的沸沸扬扬,林子轩更为担心,连夜坐火车返回上海。

他其实知道就算是军阀混战,军队也不会贸然进攻租界,那将会挑起和西方国家的战争,所以在租界内应该是安全的,但战争谁也说不准。

5月13日,林子轩抵达上海,回到林家。

这时候,他从北平邮寄的那封信才刚刚送到林家,冯程程拆开了信件,看到了那首小诗。

她还没有念完,便听到外边响起了嘈杂声,林子轩的声音传了过来。

不一会的工夫,林子轩就出现在她的面前,两人四目相对,情思摇曳。(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回到上海后,林子轩得到了关于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开战的最新消息。

虽然双方还没有大规模的调集兵力,却已经闹的上海滩人心惶惶。

不少原本住在华界的富商纷纷搬入了租界,还有的富商则离开了上海,上海的各界人士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和平处理争端。

英国和法国则调集了军舰,并在租界和华界的边界处加强了兵力和防卫设施。

日本也以此为借口把渤海湾的军舰开到了黄浦江,从而让他们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兵力。

根据冯敬尧从法国人那里得到的消息,这次的战争恐怕是无法避免了,背后可能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