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1/4页)

这篇文章看似公允,对两方都有评论,实则还是有维护章西琛和周建仁的意味。

这件事的结果是章西琛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周建仁被调去编辑《自然界》杂志。

后来,章西琛创办了一份《新女性》杂志,继续宣扬他的观点,而且创建了开明书局,成为林子轩的竞争对手。

这次争论只是一个开端,《现代评论》和《语丝》的论战才刚刚开始。

论战的起因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阴榆的事件,也被称为女师大风潮。

杨阴榆于188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4年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阴榆按照从西方学来的教育理论,在学校强调秩序、学风,并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过问政治活动,把学生游行示威视为学风不正。

这就和学生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一些学生中的激进分子。

这些激进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许广评。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阴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时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

这场风潮愈演愈烈,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代评论派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政治倾向,比如说陈原,就支持杨阴榆,反对学生闹事,从而和鲁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有意思的是这次风潮背后的故事。

学生冲锋在前,各方势力在幕后操控,有人被利用,有人得到了爱情。

后来,许广评对此做了反省:“而且公举你出来做事时,个个都说做后盾,个个都在你面前塞火药,等你灌足了,火线点起了!他们就远远的赶快逃跑,结果你不过做一个炸弹壳,五花粉碎。”(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轩之所以注意到女师大风潮,是因为最新一期的《现代评论》上就有此类的文章。

还因为一个叫做刘合珍的女子,此时刘合珍正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在后世,不少人都知道刘合珍,因为鲁讯写了一篇叫做《纪念刘合珍君》的文章,这篇文章被选入了语文课本。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如果鲁讯没有写这篇文章,那么后世的人或许根本不会记得这位被军阀杀害的女子。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这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学生和校长之间的矛盾,而是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

鲁讯和许广评的信件就很能说明问题。

鲁讯在信中说道:“可是据我看来,要防一个不好的结果,就是白用了许多牺牲,而反为巧人取得自利的机会,这种在中国是常有的。”

许广评则回复道:“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来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那么,我也就甚似被人所‘利用’了。这是社会的黑暗,傻子的结果。”

两人都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但利用他们的人和他们站在一边,而且颇有势力。

所以他们不仅要保持沉默,还要冲锋陷阵,为幕后的人驱使。

如果把一切挑明,那么这次女师大风潮就失去了纯洁性,沾染上了政治色彩,被人抓住攻击的把柄。

刘合珍和许广评都是学生自治会的骨干,在风潮中表现的尤为抢眼。

她们以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没想到被幕后势力给操纵了。这位幕后的人物正是把杨阴榆弄下台后女师大的新一任校长易赔基。

易赔基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他和北大教授李石增是亲家。

在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他们这一派称为留法派,以李石增为主。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留法派和留学英美的学人形成抵交相争的局势。而逐渐式微、遭到边缘化的留日学人则支持留法派,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英美派。

这就像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联合抗曹一样。

有了留日派的支持,留法派在此时的教育学术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所以说,在中国生活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