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1/4页)

“与其他有关国家一样,我们将保护在华英国臣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我们将使中国政府对英国臣民或财产所遭受的一切肆意伤害和损失负责。毫无疑问,不可以软弱,不可以犹豫。”

日本大使则认为“我们必须支持上海领事团和工部局。我们还必须避免可能令中国人以为能够以暴力逼迫各国让步的任何行动”。

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强硬态度导致对于五卅惨案的调查和谈判毫无进展,双方只是在互相推诿和扯皮而已。

其中英国和日本的立场最为坚定,美国则具有两面性,居中协调。

美国政策的基调是无意利用对英、日不利的骚乱。

基本上选择维护列强内部团结。尤其认同拥有重要在华利益的美、英、日三强担负起外交责任,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对公使团给予明确的领导。

“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与英国人和日本人合作,但是。不要愚侠式地与他们打成一片,竟致我们分担中国人对他们的憎恨。”

英国的文化精英同样分为不同的派别。有些派别倾向于政府,有些则倾向于同情中国。

即便是在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内部也存在分歧。不过他们认为个人有言论的自由。

林子轩需要的是一个发出声音的机会,他是以私人的身份来到英国,没想过到英国的政府部门抗议,或者到英国的参议两院演讲,那不现实。

他只要在公开场合发出声音就行了。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被称为剑桥派,所以林子轩获得了一个在剑桥大学演讲的机会。

1925年9月21日下午,在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林子轩开始了他的演讲。

前来听讲的除了剑桥的学子,还有少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甚至是好奇的剑桥大学教授。

他演讲的题目叫做《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这次演讲,他做了充分的准备,特意练习了英文发音,这是为了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林子轩向听众讲述了四个月前在上海发生的暴行。

“我当时就在现场,身边是我的学生,他们或许激动和愤慨,却绝不是什么暴徒,而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我听到了接连不断的枪声,人群惊慌失措,四散逃开,但枪声仍然不绝于耳。”

“惨案发生后,那些被枪杀的学生和平民被公共租界当局污蔑为暴徒,为他们的残暴罪行开脱,这是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强权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控制舆论,可以肆意杀人,这是怎样黑暗的世界。”

“但弱者也有反抗的权利,为了抗议租界当局的暴行,上海发起了全市总罢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整座城市犹如一座死城。”

“随后在中国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行动,这是一个民族发出的怒吼。”

“中国沉默的太久,压抑的太久,需要一次爆发来唤醒整个国家的复兴。”

“当一个衰亡民族懂得不反抗就会被欺压的时候,当他们懂得在沉默中爆发的时候,那么离这个国家的复兴也就不远了。”

“我们不怕牺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的牺牲必将被铭记,成为这个国家复兴之路上的鲜红印记。”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复兴,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爱这土地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生在英国大学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服从权威,或者说是桀骜不驯。

他们来听林子轩的演讲,大多是怀着好奇,但作为英国人,却不一定认同林子轩的说法。

在英国国内的媒体上,大肆渲染英国在中国的侨民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中国的暴徒对英国人极为敌视,英国人只是自卫。

这是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

在演讲结束,这些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有些人是单纯的想知道更多的真相,对此林子轩耐心的回答。

有些人则是对林子轩提出质疑。

为什么你只说中国人受到的伤害,英国公民在中国同样处在危险之中,英国政府有责任保护本国侨民的安全。

“从五月三十日至今,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上百名中国平民被无辜枪杀,这正是英国和日本等国造成的血案,只要这种暴行不被制止,中国民众的反抗就不会停止,英国侨民会永远处在危险之中。”林子轩回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