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 (第1/4页)

如此才算是形成了一种语言,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林子轩想把后世的《新华字典》抄出来,但随后就放弃了,做人要懂得收敛。

还是给那些语言学家们留条生路吧,要是把所有工作都做完了,让别人情何以堪。

他只要写写小说,创造国语的文学就行了。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语文课本的。

这个时代军阀混战。全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课本,大多是各地的教育机构自行编纂。还有出版社请人撰写。

比如北大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鲁讯和胡拾等人的文章。

想要推广白话文,就要从中小学校开始。这就牵扯到语文课本的内容。

课本内容要以白话文为主,要从新文学的众多书籍中挑选那些白话文运用纯熟,立意深远,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鲁讯的小说,胡拾的演讲,林子轩的诗歌,周作仁的小品文等等。

只是这些编纂语文课本的学者发现入选的课文中林子轩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和林子轩不时给《万象杂志》写稿子有关,这些稿子在后世被称为“心灵鸡汤”,以温暖博爱为主题。很受读者的欢迎。

有人意识到无论是国语注音还是国语文学,林子轩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

可以想见,当这些文章选入语文课本后,学生们自幼学的就是林子轩的文章,这和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类似,林子轩或许会成为新的偶像。

林子轩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纯粹是杞人忧天。

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不同,学生接触的科目越多,眼界越是开阔。还有来自西方的各种学说,这个世界很大。

不像古代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所以说,没有人能成为另一个孔子。

而且。“林子”这个称呼也太难听了,会让人想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

他更为关注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在大城市还好。普通市民差不多都能看看报纸,认识不少字。小城市里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机会上学识字,而在农村基本上都是文盲。

课本编纂的再好。最终还是要靠多办学校,普及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于是,林子轩在报纸上提出了“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两个概念。

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行政干预的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免费,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希望工程则是发挥社会的力量,聚拢资金在农村建立学校,普及教育。

他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上绝不能落后。

这两个概念得到了以蔡元赔为首的教育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并向北洋政府提交了议案,希望政府财政能够向着教育领域倾斜。

按照林子轩的建议,希望工程需要成立基金会,由教育界的名流组成基金委员会,把从社会各界募捐来的资金用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捐出了五万块,成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第一笔捐款。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提出“希望工程”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结果或许并不理想。

但只要坚持下去,尽力而为,能在农村多建几所学校,让多一些孩子识字,就值得了。

因为这件事,林子轩在教育界声名大噪,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为了宣传国语,上海的各家报纸上开始刊出国语专刊或者特刊,介绍国语的来龙去脉,尤其重点提到了林子轩的拼音方案。

毕竟林子轩是上海的名人,在这种时候上海的媒体自然不遗余力的夸赞。

林子轩借此机会联合了上海的多家书局,发起了一场降价促销活动。

在1926年的第一个月内,这些书局的所有国语书籍和报纸杂志,全部半价销售。

这既是为了宣传国语,也是争抢读者,打价格战。

规模小的书局出版的书籍和杂志有限,降价促销损失不大,可一旦大书局这么做,损失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这个举动正是针对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全国最大的出版社,旗下杂志众多,每月都有国语书籍出版,如果同样半价销售的话,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林子轩甚至可以把半价销售延长到三个月,打一场价格持久战。

万象书局联合其余六家中型书局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