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牵�勖腔故且�孔约骸!�

林子轩点头答应。

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特别是国家之间,利益才最重要,可惜很多人看不明白。或者心里明白却装作糊涂。

他和徐至摩离开。

经过年前那场“联俄仇俄”的争论,徐至摩名满京城,不过在青年人心目中成了仇敌,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都被抨击。

北平的文化氛围愈发的激进,他提倡的自由主义论调有点不合时宜。

在《晨报》报馆被烧的事件后,徐至摩沉稳许多,做事更为内敛了,不过仍然坚持自己的主见,他和林子轩谈论了在苏联的见闻。

徐至摩担心林子轩被苏联人安排的参观骗了。回来后宣扬苏俄的成功,误导青年。

如今林子轩在文化界的地位不一样了,说出的话更有分量,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越是如此。越要谨言慎行。

有仇俄的就有联俄的,同样有人来见林子轩。

此人叫做李达钊,早年留学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系学习,191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成为新文化的一员主将。

他较早接触苏俄的大革命,并写有《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系统的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

他和林子轩谈论了苏联大革命对中国的意义,认为中国只有走苏联的革命道路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林子轩发现自己成为双方拉拢的焦点,似乎这次苏俄之行有了特殊的意义。

这让他压力倍增,他其实更想陪着冯程程在北平走一走,看一看,过悠闲的二人世界。

只是,这个想法有点奢侈。

当他和冯程程来到她以前就读的贝满女校故地重游的时候,被校方拉去做了一场演讲。

当他和冯程程一起到她以前同学家中做客的时候,林子轩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主角。

他觉得自己抢了妻子的风头,冯程程对此却不以为意,能看到自己的丈夫被重视,这或许是作为妻子最开心的事情了。

她也有着小小的虚荣心。

以前在北平上学的时候,梁启朝和胡拾这些大学问家是她们仰慕的对象。

如今看到这些人对自己的丈夫礼遇有加,侃侃而谈,心里有种难以名状的满足感。

那些旧日的小姐妹,命运各自不同,有人如意,有人落魄,让冯程程觉得造化弄人,感慨不已,为此向林子轩倾诉良久。

林子轩不由得想起后世的同学会,各种攀比和炫耀,令人不忍直视。

所谓的同学会是为了交流感情,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的同学了不起。

相比较而言,这个时代的人情味更浓一些,不像后世那么的市侩,后世的道德水平实在是不好评价,只能说传统文化消失殆尽。

他和周作仁见了一面,谈论了在国外出版散文集的事情。

有了第一套新文学丛书的出版,他有了底气,虽然不算成功,但在国内造成极大的影响。

不少学者都想搭上林子轩的关系,也能在国外风光一回。

所以,这一回林子轩颇为强势,要求所有的翻译工作都要交给万象书局来做,这是担心出现上次林羽堂的事情。

万象书局要成立编译所,招揽翻译精英,这批丛书刚好作为考题,来考核翻译者的水准。

林子轩和周氏兄弟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不仅因为和老三周建仁有过矛盾,还因为《现评论论》和《语丝》之间的论战。

《语丝》是周氏兄弟的地盘,《现代评论》由万象书局出版,林子轩最终定稿。

两本杂志都是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它们之间的论战不仅有个人的矛盾,还有文学观念的差异和政治观点的不同。

《语丝》和《现代评论》都不是革命文学。

《语丝》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现代评论》宣称:“本刊的精神是独立的,不主附和;本刊的态度是研究的,不尚攻讦;本刊的言论趋重实际问题,不尚空谈。”

两者其实都提倡“自由”和“独立”的创作态度,这是一场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

林子轩一向抱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周作仁的散文写的确实好,这就足够了。(未完待续。)

第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