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在学校里,他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定期的进行思想汇报。

从中国留学生那里,米夫对林子轩有所了解,他觉得像林子轩这样的中国资本家不可能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的苏俄。

所以,他对林子轩格外警惕,一直在暗中关注林子轩的行踪。

直到林子轩和颠覆分子扎米亚京会面,米夫终于确认了林子轩资产阶级奸细的真面目。

他把林子轩的详细情报向上级汇报,绝不能让组织被林子轩蒙蔽。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上级部门根本没有重视他的情报,反而让他该干嘛干嘛。

米夫同志很受伤,但作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他没有那么脆弱,他要和敌对分子做顽强的斗争。

这次针对林子轩的事件正是他一手策划。

他举行这个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揭发林子轩的真面目,让敌对分子无处藏身。

为此,米夫从他的小团体内安排了三个他较为器重的中国留学生。

如果林子轩在座谈会上赞颂苏联,他安排的人就会把林子轩和扎米亚京勾结的消息说出来,当场揭穿林子轩的面具。

如果林子轩不赞成苏联,那正中米夫的下怀。他安排的人就会严厉的批判林子轩。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资产阶级反动派打倒。让学生们看清楚此人的嘴脸。

最终的效果不错,米夫很满意。

在副校长办公室里。他对那三位批判林子轩的中国学生给予了表扬。

这三人是他非常看好的中国学生,最重要的是听话。

米夫并不满足于只是担任一个学校的副校长,他有着更大的抱负,苏联的大革命已经结束,他没有赶上关键的时候。

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才刚刚开始。

米夫为能够揭穿林子轩的真面目而兴奋,他把座谈会上的情况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会得到赞扬,却没想到依然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

苏联的情报部门不认为一位中国的小说家能够危害到苏联。

你们会后悔的!

米夫在心里发泄道。其实他也认为林子轩掀不起什么风浪,他有点立功心切了。

谁都没有想到,米夫的话应验的那么快。

仅仅过了一年,林子轩的小说《1984》在西方出版,苏联的情报部门开始后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国内的状况和小说中的描述惊人的相似。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一切都起源于1926年。

正是林子轩在1926年的一次苏联之行,以小说家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了预言式的描述。

这是小说家的天赋,他们往往能通过细小的问题推演出未来的世界。

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有类似的天赋。林子轩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他描述了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过程。

苏联当局对这本小说恨之入骨,非常后悔当初放任林子轩离开。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如果没有萧虹,没有那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呼兰河传》,或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座小县城的存在。

这就是小说家的影响力。

《呼兰河传》是萧虹对于故乡的记忆。

她写出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感觉轻松,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更像是一篇叙事诗,或者一幅风俗画,亦或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和鲁讯对于故乡农民的批判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