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商业化的写作方式。

上海地区的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不同,文学的地域化会影响到评委的评判。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性等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坛的现状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林子轩清楚没有绝对公平的评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刚开始肯定会出现问题,可以慢慢的完善,逐渐把这个奖项办成一个权威性的文学奖。

八月初,林晓玲终于回到了上海。

她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要把《乱世佳人》的电影拷贝带回来。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有声彩色电影《乱世佳人》,由好莱坞影星范朋克和克劳黛考尔白联袂演出,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乱世佳人》这本小说在美国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加上派拉蒙公司的大力宣传和影片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从而票房大卖,甚至有打破美国电影票房记录的趋势,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人民不差钱。

只是,这些票房和林子轩无关。

当初是把小说拍摄版权卖给了派拉蒙,在好莱坞,大电影公司不会允许编剧或者原著作者获得电影票房的分成,都是一口价买断。

不过林子轩不是一无所获,电影的大卖带动了书籍的热销。

不少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又去看原著,导致林子轩顺带着火了一把。

不仅是在美国,欧洲其他国家也放映《乱世佳人》。

欧洲媒体介绍电影的时候都要介绍原著作者,林子轩的名字被经常提及。

当然,记者们关注的是电影明星,林子轩只是一笔带过,有些报纸甚至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或者把他的名字写错。

但也有专业和负责的媒体,详细介绍了林子轩的作品。

好莱坞电影已经有了向全世界倾销的趋势,《乱世佳人》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这种投资数百万的大制作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彩色有声电影,就好像是后世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横扫整个欧洲。

林子轩在英国的知名度最高,《蝇王》的热潮刚过,《乱世佳人》再度来袭。

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系国家,对这部电影毫无抵抗力。

就这样,林子轩的名字跟着电影在欧洲各国游逛了一圈,混了个脸熟。

这时候,胡拾就在伦敦,到影院观看了《乱世佳人》,受到不小的震动。

一个是美国电影的拍摄技术,另一个就是林子轩在西方的影响力,英国学者在交谈中提到中国,往往会提到林子轩。

他们认为林子轩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

等胡拾数日后到了法国,发现法国的情况差不多。

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以林子轩为骄傲,他们可以告诉法国人,这部你们喜欢看的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中国人。

这和林子轩上次在法国给留学生捐了一笔钱也有关系。

对此胡拾颇为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也能有这种影响力就好了。

或许还是要靠林子轩才行,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对那位学弟愈发的刮目相看。(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

因为是《乱世佳人》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