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 (第1/4页)

本不知道拍摄什么片子。

洪慎告诉他们拍摄的是军阀杀人的场景。

只有他从复旦大学戏剧社带过去的学生才知道内情,这些学生扮演日本军人。

那段彩色镜头让洪慎费尽心思,彩色胶片购买回来,但怎么都拍不出想要的效果。

他最后把场景中的房子和街道都刷成黑白色,演员穿上黑白色的衣服,整个镜头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黑白色。

当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走过的时候,看起来非常诡异,好像是恐怖片一样。

林子轩第一次看都被吓了一跳。

如果有电脑软件做后期处理的话,会更自然一点,在这个年代也只能这样了。

一切都在秘密的进行。

最终的剪辑工作由但杜予完成,他可是电影行业的全才。

这部电影剪辑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糊弄日本人的删节版,一个是真正放映的版本。

林子轩制作了五盘拷贝,在电影没有放映前就把其中一盘拷贝寄往美国,另一盘拷贝卖给了经常合作的南洋片商,剩下的电影拷贝才留在上海放映。

这是为了防止电影被租界当局禁映。

林子轩对外宣称电影完成,并邀请新闻媒体参加电影的试映会,好为电影做宣传。

他知道日本人一直没有放弃刺探情报,想要看到电影的成片,这正好是一次机会。

在试映会上,日本东方通讯社的社长波多博亲自前来,此人是宗方小太郎的学生。

1923年,宗方小太郎过世,由波多博接任东方通讯社社长的职务,他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是个中国通,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

比如《神州日报》的余达雄,曾经在日本留学,办报纸很有一套,后来成了汉奸。

林子轩给新闻媒体放映的版本是删节版,虽然宣传爱国主义,却恰到好处,没有刺痛日本人的神经,让波多博颇为满意。

波多博看罢电影,不由得放下心来。

无论是质量还是宣传,明星电影公司的这部电影都没办法和他们的《中日海战》相比。

所谓的中国大片不过是个笑话,这一次,林子轩会一败涂地。

就算如此,他还是对电影中不少情节提出了抗议,认为是在丑化日本海军,要求林子轩进行修改,他这是没事找事,给林子轩制造麻烦。

为了打消日本人的疑虑,林子轩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充分展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波多博气急败坏的离开,扬言会给林子轩好看。

两人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1926年12月31日,《甲午风云》会在法租界的夏令佩克豪华影戏院首映。

日本人选在同一天放映《中日海战》,将在公共租界派克路的卡尔登豪华大戏院首映。

当两部电影的首映日期刊登在《申报》上的时候,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这两部片子故事情节相似,投资巨大,都号称是中国大片,还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首映,到底先看哪一部电影成为了不少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甲午风云

相对于普通观众的难以选择,那些社会名流则更为苦恼。

普通观众可以根据报纸上的宣传,个人的好恶等因素选择其中一部电影,反正讲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看一遍也就行了。

明星电影公司制作的电影口碑一向很好,不过张时川在上海电影圈名气同样不小。

而且,华影在宣传上非常卖力,拿真实的军舰作为噱头。

卡尔登大戏院为了招揽观众甚至举办了抽奖活动,获奖者可以到日本军舰进行一日游。

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华影不忘记打击对手,抨击明星电影公司的片子是粗制滥造,是在游泳池里拍摄出来的,用的都是道具模型。

来自后世的林子轩自然不会被这种阵势吓到。

后世的电影公司为了宣传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什么花招都能想的出来。

林子轩在报纸上打广告,只要来看《甲午风云》的观众就送主演的签名海报,还有机会和主演们亲密接触,合影留念。

他还抨击《中日战争》是一部日本人拍摄的电影,张时川是日本人的傀儡,呼吁中国人不看日本电影。

这个时候虽然有“汉奸”这种说法,但还没有普及开来,含义较为模糊。

双方的宣传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