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 (第1/4页)

纪德在1936年前往苏联,幻想破灭后写了《访苏归来》,毫不客气地批判苏联。

由于高尔基的声明和对于苏联的态度,各国的作家们分成不同的阵营。

这件事算是今年世界文坛的一件大事,这些作家聚集在一起不免会讨论,也对那位来自远东的中国作家感到好奇,便找来林子轩的小说翻看。

在英国,林子轩最为畅销的小说是《蝇王》,这本小说获得英国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他们也能买到《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书,只是这些人的关注点放在了《1984》和《蝇王》上面,他们喜欢看有深度的小说。

世界各国的作家通过小说对林子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中,美国作家自然支持林子轩,林子轩在美国具有不小的知名度,这次来伦敦的是辛克莱刘易斯,代表作是《阿罗史密斯》。

他和林子轩的经历非常相似,刚开始写通俗小说,后来改写严肃文学。

他擅长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进行讽刺,充满讽刺、诙谐,风格粗犷、直率。

193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作家反对林子轩,德国作家反而支持林子轩,此时的德国希特勒还没有上台,仍然处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

捷克笔会中心的主席卡雷尔恰佩克支持林子轩,此人是小说家和剧作家,擅长童话故事。

1920年,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发明了机器人这个词,给后来的科幻小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像是比利时和瑞典等国家持中立态度。

唯一的亚洲国家印度因为泰戈尔的关系支持林子轩,其实泰戈尔本人对于苏联颇为向往。

英国作家内部分歧严重。

国际笔会的主席是高尔斯华绥,早期成员中有约瑟夫康拉德、萧伯纳和威尔斯等人。

这次林子轩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萧伯纳是费边社的成员,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萧伯纳还曾提名林子轩加入国际笔会。

威尔斯是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写了《时间机器》和《星际战争》等小说。

他在1920年到过苏联,还和列宁等人见过面,对苏联印象一般。

他在国际笔会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即将接任国际笔会主席的职位。

这次国际笔会需要各国投票决定是否允许中国加入国际笔会,因为林子轩和《1984》这部小说导致各国的意见并不统一,也就是说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这个时候,英国作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英国,林子轩有不少的朋友,那就是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首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他们替林子轩游说,认为不能把林子轩个人和中国加入国际笔会两件事混为一谈,中国加入国际笔会是中国作家的事情,林子轩写的小说是他个人的观点。

你可以不喜欢他的小说,但他有写作的自由。

就这样,林子轩还没有到伦敦,就有了半个世界的敌人,同时也有了另半个世界的朋友。(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五章 这一刻,他是焦点

1927年5月12日,邮轮来到伦敦。

前来迎接他们的是英国文化部的官员和国际笔会的负责人。

那位负责人在见到林子轩的时候提醒他事情或许会有变化,林子轩有点莫名其妙,但很快他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苏联的反应太快了吧!

他原本以为即便《1984》在美国出版,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引起反响。

然而,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小说的热销,美国评论界的推波助澜,这些因素导致苏联的强烈反弹。

高尔基的声明更是火上浇油,把整件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加上国际笔会大会召开在即,伦敦聚集着大批的著名作家,他们对《1984》的评论无形中提高了林子轩的知名度。

继美国文学评论家之后,英国文学评论家接着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他们越是解读,越发现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似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有评论家把《1984》奉为神作,认为林子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有评论家则嗤之以鼻,指责这是一本邪恶的小说,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小说,是因为作家同样有这种邪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