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 (第1/4页)

夜幕下,他们的马车各自拐了几个路口,最终还是先后钻进了一座豪宅。

一路跟踪过来的几名暗探迅速报给了法正。

法正望着案头上跳跃的灯光冷笑连连:“跟我过去看看。”

刘备回到书房内根本就没法坐下来。刘巴写的官库余粮统计数据就摆在他的案头,象把利剑一样悬在他的心头。

会上,刘巴撒了谎。如果世家们闭门不卖粮,官家的余粮和还在官田里长着的新粮加起来也最多能维持到年底。要是世家们还大举收粮的话,情况会更糟糕。

这一夜显得是那样的长。

第二天一大早,刘备正准备派人去招诸葛亮过来。没想到,诸葛亮一脸严肃的自己过来了:“主公,一夜之间,城里突然盛传曹军连破我数道防线,不日将打过来了。现在,各粮店前都挤满了闻讯买米的民众。米价相比于昨天涨了整整一成。请主公发一道公告,速速澄清谣言,并宣布开官库平价卖粮。”

刘备的头立马大了一圈:“发公告澄清谣言是没问题的,只是开官库卖粮怕是行不通。库存不够啊。”

诸葛亮摇着扇子慢慢说道:“他们的这种伎俩早在意料之中。

亮昨日跟子初(刘巴的字)已经估算过了,在新米下来之前,官府每天只抛售五百石粮食的话,可持续放粮半月。另外,亮昨夜就已经着飞骑秘令其它郡县密切严控当地的粮价。”

刘备皱眉苦笑:“新米尚需一个多月才能下来。剩下的日子怎么办?”这时,外门的侍者通报:“法大人求见。”

诸葛亮摇扇轻笑:“送粮的这不就来了吗?”

刘备不解的看着兴冲冲提袍进来的法正。

法正顾不得行礼,喜气洋洋的禀报:“主公,正抓到了一只硕鼠。”见诸葛亮玉立于一旁,笑道,“诸葛大人,昨夜依你之计,正果然抓到了人。”

刘备听明白了,急切的问道:“搜出了多少米粮?”现在,他满脑子都是粮、粮、粮。

法正快活的伸出了两根手指头:“两千石!刚刚秘密的封了他家在近郊的粮仓。正已经把家主下了大牢,蒋琬他们俩正在审问着呢。”

刘备捋须直乐呵,连声称好。

刺史府的公告一个时辰之后就贴在了四大城门前。同时,官府开始按照昨天的市价售粮,但每人一次最多只能卖两斗米。

放粮的消息象一道清风瞬间吹进了各家各户。人们欢天喜地的跑到蜀郡太守衙门前排队卖粮。先头买了高价粮的那些人不禁懊恼不已。

然而,到了下午,一直负责放粮的刘巴又发现了新问题——有人在悄悄的囤收官粮。

诸葛亮知道了,羽扇一摇:“明天的官粮降价半成,另外再加售一百石。”

刘巴眼睛一亮,会心的笑了。

第三天,成都城里有近九成的百姓小小的后悔了一把,又急忙呼朋唤友的去买降低的官粮。

刘备偷偷的前去微服私访,看到黑压压的买米人群,嘴里阵阵发苦。

诸葛亮却依旧笑眯眯的摇着扇子吩咐刘巴:“明日的官粮再降价半成,售七百石。”

刘备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索性跑去看法正打粮。哼哼,还是白花花的粮食看着踏实。

第四日,几乎所有的成都人民大呼上当。呜呼,原来官库里的粮食真的吃不完。在新米下来之前搞清仓大处理呢。

第五日,官粮依旧比前一天降价半成,量更多。白花花的大米晃绿了很多人的脸。

第六日,照旧。

……

官粮的价格每天都在降,一口气降了一半。前来买粮的人也少了一半多。而大小粮店前更是门可罗雀。一些大点的粮店已经开始筹备降价了。掌柜们摇头晃脑的哀叹:“唉,丰年粮贱啊。”

现在,人们挂在口边的话由“你吃了吗?”变成了“官粮还会降价吗?”

到了第十一天,法正跑到诸葛亮的办公室里捧腹大笑:“孔明兄,猜我今天都抓了些什么人?”

诸葛亮淡笑着帮他倒了一碗温茶。

法正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正好觉得口渴,捧着茶碗大喝一口:“这两人带着家丁在路上遇着了,竟当街漫骂,进而领着各自的家丁扭打成一团。路人听出了他们因为非法囤粮而蚀了大本,提脚就来我这里告发了他们。我二话不说就领人去炒家。啧啧啧,两只好肥的家伙。家里囤的粮食比官库里的多多了。”

“恭喜孝直兄啦。”诸葛亮笑吟吟的摇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