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1页)

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人们将这些官员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以《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军队生产了大量新式装备。洋务派还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前往国外学习科学知识,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进步。洋务派创建的民用工业还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渗透。洋务运动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没有针对根本问题进行改革,所以最后并未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甲午一战惊人醒。

甲午战争:

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有增强,开始向朝鲜渗透势力。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政府派兵协助*,日本却趁机派兵入朝。7月25日,日军对清军发起突袭,击沉了“高升”号运兵船。8月1日,两国同时宣战。尽管当时清朝军队装备着先进的西式枪炮,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也来参战。但由于清朝准备不足,士卒训练松懈,前方还出现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致使清军在陆地上节节败退。北洋水师规模虽大,但军费被挪用多年,无法抗衡苦心准备多年日本联合舰队,最后被迫在威海卫投降。公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利,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彻底丧失了国际地位,西方列强又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

维新六君壮牺牲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朝末年著名的维*人。《马关条约》签订后,举国上下一片哗然,变法之声络绎不绝。公元19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康有为的建议下决定变法,希望改变中国贫弱的局面。谭嗣同在此时被征入京,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变法,由于这次变法发生在戊戌年,故史称“戊戌变法”。由于变法触动了很多旧臣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慈禧太后密谋夺权。在这种情况下,谭嗣同劝说新军统领袁世凯起兵勤王,袁世凯却将此事告密于慈禧太后。9月2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王,捕杀维*,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他因不想连累他人,更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醒国人变革的希望,拒绝逃走。9月28日,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与康广仁六名维*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因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戊戌变法也被称作“百日维新”

相关知识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清朝末年思想家魏源所作的一本地理书。林则徐做钦差大臣时,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曾经命人将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译编成《四洲志》,但没有来得及出版。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贬官到伊犁,临行前将书稿全部交给了魏源,希望他编撰《海国图志》。魏源以这些书稿为基础,搜集更多的世界地理资料,于一年后成书。海国图志初版五十卷本于公元1843年4月刻印于扬州。公元1847年至公元1848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六十卷本;到公元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学史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魏源还在《海国图志》的序言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口号。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也称作北洋舰队或北洋海军,是清朝建立的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成立之初,清朝花费巨资从英、德等国购买了大量先进的军舰装备北洋水师,尤其是从德国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军舰,是当时亚洲最强的铁甲舰。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多曾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也有不少是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士兵也经过严格训练过的;舰队内还一直聘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水师当时被各国军事专家评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但由于从公元1888年开始清政府大幅减少了舰队经费,北洋水师装备开始落后,最终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 。 想看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