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馔夥健〉亍疤浴钡搅送�话姹镜摹吨泄�∷凳仿浴贰ⅰ逗何难�犯佟贰ⅰ短扑未�妗贰H嗣褚衾殖霭嫔绱�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1976年陆续出版了5本名为《战地新歌》的歌曲集,基本上囊括了从60年代以来的新歌。这些歌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我有兴趣,在几个摊上很快就把这5本凑齐了。二是与*领导人有关的书刊。国内出版的各种版本《毛泽东选集》,从一至五卷的单行本到一至四卷的合订本,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有俄、英、日、法、德、朝鲜文版本的毛选,各种版本和式样的语录本和像章就更不必说了。有关*和刘少奇的书刊自然不会少,光《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资料汇编》就有厚厚两大本,各类丑化的漫画也不少。三是与*、红卫兵有关的材料。这些很多都是地下出版物,但是品种很全,很多大学出版的《红卫兵战报》、大字报汇编、宣传画、歌曲集等等,有相当一部分是刻版油印的。这些书刊本来装订就不规范,很多还是散页,摆在摊上的也凌乱不堪。从书刊上的藏书章辨认,这些书刊,大部分来自企业和机关的图书馆和资料室。这些单位或不景气,或被撤并,原有的图书资料作废品变卖。有些企业倒闭了,连饭都没得吃,自然顾不上看书了。可能也正是因为不读书,所以他们认识不到,这些东西本来是可以换好多饭钱的。在旧书市里,我主要是找民国期间的文艺作品和“*”期间的个别资料。这里的很多书刊,内地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和资料室都不一定有收藏。作为研究用,这些资料实在是不可多得。比如,要研究“*”和红卫兵,在这个旧书市里完全可能找到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甚至把它们收集起来,建一个专门的图书室和资料室,都绰绰有余,而且一定相当权威。精明的摊主们知道这些书刊的价值,所以书刊价格都定得很高,特别是民国和民国以前出版的,价格就更没谱,内地一般收入者是不敢问津的。然而,老外逛这儿的不少,而且他们就爱挑民国和民国以前的书刊,有的开车来,常常满载而归。84 每每看到摊主门热情招呼那些来旧书市里寻宝的老外,我总不自觉地想起那位把敦煌的经卷卖给外国“探险家”的王道士,真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在潘家园旧书市里徜徉,我总不免要陷入一种沉思和彷徨。位于香港跑马地的印度庙 2004年2月29日摄方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故乡忆旧(1)

故乡忆旧之一追寻东岸庙菩萨

我在家乡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老师批评学生上课时的坐姿,常常说到这样一句顺口溜:“东岸庙的菩萨,东倒西歪。”当时想到的只是它表述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其他并没有想太多。 离开家乡后,这个顺口溜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回,很多场合我都想把它带出来,可每次都不得不打住——家乡之外的人谁知道“东岸庙”呢?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从未见过了。 一次回家,我问父亲,小时候常听到的“东岸庙的菩萨,东倒西歪”中的东岸庙,在哪里?我怎么没见过?父亲笑了,笑中带几丝苦涩。 原来,我老家所在的县城,被一条汇入长江的内荆河由北而南分成两片,西边称西岸,东边称东岸,而在河的东岸,有座庙,叫东岸庙,里面供奉的菩萨,确实是东倒西歪的。家乡有心人编了这个顺口溜,传播广泛,妇孺皆知。东岸庙后来毁于“*”,我没见过,也就不奇怪了。 县城边上还有一个地名叫沙湾庙,也只是空有其名而已。一场“*”,使家乡所有的庙宇全部毁于一旦,干净而彻底。以至于在走出家乡求学之前,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真正的庙宇。 母亲信佛,是那种虔诚得可以不管不顾的佛教徒。记忆中,烧香拜佛,被母亲演绎得比较具体而实用,一旦家里遇到什么难题,诸如谁有个头疼脑热,孩子找工作、考试、择业,或者仅仅是谁要出趟远门,母亲总要偷偷地找那些仙姑神汉帮忙看看算算;如果是谁生病了,上医院看大夫的同时,肯定也会找那些人看看;如果被说成是被某个先人“念叨”了,还得马上给先人进进香磕磕头、烧点冥钱。偶尔,也把被家乡人称作“马角”的仙姑神汉请到家里来,当然只能是偷偷的,在夜深人静之后,悄悄进行。 大人们说,这些如果让政府晓得了,是要挨批斗的。孩子们也都学会了87方

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东的锡克庙 2004年2月29日摄香港北角新建不久的关帝庙 2004年2月29日摄从此缄口不提。 母亲这点精神寄托和支撑,却只能偷偷寻找,该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 1993年,父母到北京,当我带他们去雍和宫的时候,母亲每进一座大殿都要下跪磕头进香,一个不落。她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