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二人正谈论着这几天的朝局,突听外面侍剑笑道:“桑少爷,我家公子和李先生正在书房里,我马上去通报。”

“你个小鬼头,要你通报什么。我自己去见。”桑充国兴冲冲的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书。

石越和李丁文相顾一笑,二人起身迎了出去,石越站在屋檐下,笑道:“长卿,这么高兴,有什么好事?”

“当然是好事,你看看这是什么?”桑充国一边说一边挥着手中书。

石越笑着接过来一看,当时就懵了,一个字也看不懂,全是鬼画符,当下笑问:“这是哪国的文字?”

李丁文眼角往封皮上瞥了一眼,笑道:“这是契丹字,书名便是《三代之治》。”

石越再也想不到契丹这么快就有《三代之治》的盗版,真是大吃一惊,半天说不出话来。

桑充国笑道:“子明算是名扬外国了。这是一个和我家交好的行商带回来的。他说现在契丹有三本书卖得最好,《论语正义》、《三代之治》,还有一本是《算术初步》,那边的王公贵人,颇以读此三书为荣。”

李丁文冷笑道:“辽狗一直羡慕中华文物,本来翻译中国文献,也并不奇怪。只是他们这次翻译如此快法,可见对于中国的一举一动,他们也是了解得一清二楚的。”

石越见他对辽人如果提防,忍不住宽慰道:“潜光兄大可放心,契丹不足为惧,其无能为也。”

“未必,契丹可是我大宋第一强敌。”桑充国立即反对。

石越笑道:“现在契丹是魏王执政,君弱臣强,对我大宋实无威胁可言。只是我们大宋现在国库空虚,兵卒不精,也没有进攻契丹的实力。”

李丁文叹道:“公子所说不错,自己国内的事情若不解决好,敌人就算再多的机会给我们,我们也没有能力进攻,契丹的事情,也只能先放一放了。”

王安石的强力弹压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受石越“盲人摸象”比喻的启发,旧党掀起了新一轮的抗争潮。被贬到地方去的旧党,凡是品秩稍高一点,潮水般的把奏章交到了中书省,异口同声都说自己那个地方不适合推行青苗法。而朝中的御史与谏官,则推波助澜,要求全面废除青苗法。

派出去监督新法执行情况的四十多个提举官,因为地方官吏不肯积极执行青苗法,就和地方官员互相攻讦,打官司的文书把政事堂都堆满了。现在政事堂实际上两个参知政事主政,冯京乐得看笑话,一声不吭,天天写节略报给皇帝,也不提处置意见,只把王安石累得半死。

皇帝对这些情况心知肚明,为了表明立场,趁着宰相陈升之长期卧病,他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真宰相。而不久又以王雱为天章阁侍讲,借着对王家的恩宠,向天下显示他坚持推行新法的决心。

然而这表面上的决心,和赵顼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不是那么全然相同。年轻的皇帝,在内心中对青苗法,实在有着太多的怀疑——从韩琦上书说青苗法竟然在城市中推行,到无数大臣不断的上书反对,再到集英殿的风波,还有石越那盲人摸象的比喻……如此种种,他无法不怀疑青苗法是否真的效果有那么好。

但是他也能看到,青苗法让国库每年增加收入达数百万贯,这巨大的利益他不能不注意到。他是一国之君,他的理想是重现汉唐的雄风,但是想对外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钱,而国库现在连每年的收支都不相抵,他又不想做一个增加百姓负担,损害百姓利益的暴君,只有王安石,能给他“不加税而国用足”的许诺。如果青苗法并没有扰民,只是伤害了一些富室的利益,让一些人放不了高利贷了,那么他要是听信谗言而废除了青苗法,岂不是要成为天下后世的笑柄?

到底朕要怎么做才好呢?赵顼心里实在没有底。太皇太后和母后只知道说“妇人不懂国事,惟愿官家凡事多问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这三个人早被自己贬出朝廷了,而且要听他们的话,自己是什么也不能做,就守着这祖宗的基业,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君主,眼睁睁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是朕无论如何也不能甘心的!

李向安打断了沉思中的皇帝,轻声说道:“皇上,石越奉诏觐见。”

“传他进来。”

PS:幻剑书盟阿越的会客室有新的投票,请大家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为参考,谢谢

PS:有意参预创作《熙宁英杰传》的朋友,请与阿越联系。自恋过甚者谢绝!接下来会连续刊发几篇《英杰传》的人物,人物的成就与陆少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