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 (第1/4页)

,有家不得归,也有一点才学不得施展,现在几乎会饿死在这个世界,却也免不了一些悲怆之意。

不料旁边却有人在击节赞叹,转身望去,却是个青年,儒生打扮。宋代服饰本来就很优雅,穿在这个人身上,更是相得益彰,真是人物风流。那个见我望他,便走了过来,揖礼道:“打扰兄台雅兴。”眼眼里却有一丝惊异。我这身打扮,僧不僧,俗不俗,在当时也可算是奇装异服了,而且刚才吟诗用的却是普通话,需知各朝各代,官话发音各有不同,我讲话他虽然听得懂,却不免觉得口音别扭。

古时的礼节我也不太懂得,见到他客气,也就依样答礼道:“见笑了。”

年青人显然对我颇有兴趣,见我回话,便出言相邀:“适才见兄台在此吟诗,雅量高致,在下冒昧相邀,可否上清茗楼一叙?”

我正愁没地方打秋风,哪里有不答应之理。只是还要假惺惺客气一番:“如此多有打扰。”这话一讲,付账的人就铁定是他了。

这个年轻人对我显然很有兴趣,他以为那首《水龙吟》是我作的,便要请乐坊的女子配曲高歌,我当时便拦住了。“在下的词,可使关东大汉执铁板唱之,不可使儿女子持红牙板而歌。”这句话本来是苏门的对白,我也没想那么多,既然占了稼轩的便宜,就不妨先借过了。

他听了我这番话,不由一怔,旋即哈哈大笑,直呼“妙哉,妙哉!”,拿着扇子一边击打桌子一边就高歌起来。

我倒想不到这个人也精通音律,这水龙吟由他唱出来,有几分慷慨,有几分落拓,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倔强,竟引得满楼的人倾耳相听。我当时也不料这一首词第二日就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才子,很喜欢这词的意境,我一夜之间,竟然以文名噪声京师。

这个年轻人姓唐名棣,以我对历史的了解,当然知道他不过是个默默无名之辈。但是有才情却默默无名的,这个世界上不知有多少。青史能容纳的人,毕竟有限。唐棣家里是四川的大地主,祖父辈也做过官,他就在太学读书。我知道宋代政治开明,太学生议论之风,不下于东汉,这些人衣食无忧,前途光明,对这个社会多有抱负,也是正常的事情。

这一天他邀我一叙,本来一是好奇,二是喜欢“我的”词,不料高谈阔论之下,因为我对前朝史实颇熟,而且议论中常有新奇的观点,竟然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我不治经典,他却大不以为然。谈及我的处境,他知道我忽遇大难,前事全然忘记,便知道我定然处境尴尬,临别时竟然送了一锭银子给我。

银子在宋代虽然不是主要交易货币,却也是很值钱的。我知道唐棣颇有任侠气质,也并不拒绝,坦然收下,便告辞了。

第二天,我找到一个钱庄,把银子换成一包钱,置了一身衣服换上,然后问到附近的煤窑,又到茶馆打听了一个煤窑的价钱,就前去城外,想买下一个煤窑。那些百姓也并不抬价,这煤窑虽然是他们生活的来源,但是我出钱既多,买下后又许请他们做工,他们也就痛快的卖了。然后我设计了蜂窝煤的各式炉子,又找铁匠打造了做蜂窝煤的工具,又是请人来做煤卖煤。就这么忙了几天,那煤窑原来的主人叫石三,和我竟然同姓,我看他为人也很朴实,就让他负责帮我招呼那些琐事。

其实天气已然转冷,蜂窝煤的好处显而易见(并且买了那种做煤球的工具后,普通人家都可以自己做煤球),当时百姓也并不困苦,中等以上人家还用得起,这玩意很快就畅销起来。等到资金稍稍宽裕,我便叫铁匠打了一只北京炉子送去太学给唐棣。其后这种北京炉子也投入市场,不过价格稍高,却只有大户人家才用得起了。

唐棣虽然不太看得起生意人,但是对我这种新奇的发明,却也很是赞叹。不到一个冬季,我就由一无所有变成一个小财主,也是唐棣所料想不到的。但是我所得意的却是这是自己来到古代后,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第一个变化。

第一卷 十字(初稿) 第二节 印刷术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7…11…16 8:30:09 本章字数:3501

虽然我很快就成了一个富人,但是基本上我不是具备冒险精神的人物。我很清楚的知道这种煤炉的制造方法给我带来大利润的时间不会超过这个冬季。所以当我的身家达到几十万钱的时候,我在汴京周围置下了地产,并且登入户籍。在耶元1069年快要过去的时候,大宋的汴京户册里,多了一个不显眼的名字:石越。

我现在拥有数百亩的田产和大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