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1/4页)

这个酒楼位置却是极好,临窗往去,正可见汴河景致,河的那一头只有稀稀的建筑隐在树林当中,于闹市中见雅静,颇具情调。

当我对窗浅斟,自得其乐之时,几个年轻人争辩的声音突然传来,循声望去,是在酒楼的另一侧靠窗处,几个戴着方巾,儒生打扮的年轻人在大声争论着什么……我倾耳听来,却依稀只听得几句“青苗……钢铁……边事”,原来是在议论时政。

我正微微摇头,把自己的心绪从那边收过来,却听到一阵脚步声,一个葛衣老头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儿上得楼来,看那打扮,不是说书的就是卖唱的,自到宋朝以来,从未有暇听过这些民间的曲艺,不料今日有此眼福,我不禁好奇的转向这爷孙俩。

却听那老人告了个罪,说过几句场面话,听得明白了,竟是说评书,那老头说几句书,那女孩儿或唱几声,或拉个小曲儿……说的故事却是当朝石相公的。

我正纳闷着呢,什么“石相公”呀?我怎么不认识呀?细细听了几句,那却是我的一些事情,不禁嘿然失笑。原来不知有哪个好事的书生把我落难寺中,虹桥吟诗,做煤炉印书籍,受天子恩诏,开书院写新书等等故事编成评书给这些艺人来讲,想我突然崛起,从出名到身居高位受皇帝重视不过忽忽数年,的确会有不少百姓对我的事情感到好奇,这评书说起来也不是没有市场……

只是难为这写评书的把我的事情打听得这般清楚,连我那两个小厮都张大嘴巴听着,一边眨巴眨巴着眼睛望着我,有点难以置信的样子。

我本来不以为意,倘在现代,做这样的炒作我也蛮喜欢,那评书说得对我也无甚恶意,我听到那青苗诸法,写的人也多方宣扬我的功劳……只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多了一种小心谨慎的毛病,我想到这评书倘若被朝中痛恨我的人听到,参我一本,倒也是个**烦,但是便我知道人家要借此参我,我也无可奈何,我能禁止这些人说吗?呵呵……想到无奈处,我也只好给自己劝上一杯了。

我正在这厢烦恼,却不料那边有人大呼:“那老头,你胡说什么……”

那老人听到一愣,我也一愣,以我所知,这老人倒并无胡说。看过去,说话的却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书生,腰间佩剑,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饮,此时见他双目睁圆,怒声喝斥,多半也是借了点酒意在发作。

那老汉见是个书生,怕是有功名的人物,连忙遥遥道了个安,然后很恭敬的回答:“老汉不敢胡说,这些事迹汴京城里人人皆知……”

“什么汴京城里人人皆知,汴京城的人又怎知青苗法便是善政,又怎知合作社便是善政?”似乎触及什么心事,那书生的声音都有点嘶哑。

那老人见他不如此,便不敢争辩。我那两个小厮正要按捺不住,不料先前桌上的那几个书生却先站了出来。一个高高瘦瘦穿着黑色圆领窄袖长袍的年轻人走近几步,施了一礼,问道:“这位兄台请了,方才听见兄台如是说,则兄台想必不是汴京人物?”

那佩剑书生想是趁着酒意,也不还礼,傲然答道:“不错,我是福州人士。”

那几个书生见他无礼,无不勃然大怒,正要群起而攻之,却被那黑衣青年止住,只听黑衣书生缓缓问道:“听兄台方才言道,王相公之青苗及石相公之合作法都多有不便?”

事已致此,那佩剑书生也知道自己言多有失,在酒楼指责执政,诽议朝政,这要传出,一世功名岂不全毁了?但是事已至此,倘要回头,更是万难,干脆博得一时之痛快。他朗声说道:“岂止不便,竟是扰民。”

那黑衣书生也真是沉得住气,依然缓缓相问:“敢问其详?”

佩剑书生答道:“执政坐于庙堂之上,谈道论政,皆不顾黎民实际。先是王相公行青苗法,百姓愚昧,只知借贷不知要还,更有官吏强迫小民贷之者,一季之后,利取二分,百姓由是困苦。而官家相逼,不敢不还。汴京人士或是不知,各路百姓却未有不哭者。其后石相公以合作社改良,息为二分降为一分,且百姓无官吏之威逼,不至于被迫借贷,致是初有常平仓之原意,若不出京师,原也不知道此事之弊,是故朝中诸臣,交口称赞,无有言不便者。便是地方长官,倘不达下情,亦不能尽知其中之弊。以三老族长士绅办合作社,百姓虽免官吏之逼,却不能免于富家之害。青苗之利,朝廷定为一分,有奸豪之徒,便定为二分三分,散官本是富家,枉顾王命,与之狼狈为奸,坐而分利。若有小民诉之县官,则县官多有竞相推诿者,以为散官亦王命也。石相公之合作社,能保得住上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