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 (第1/4页)

※※※

尚书省,政事堂。

政事堂会议。

左仆射韩绛、右仆射吕惠卿并排坐在上首。吕惠卿打量着座中的诸人,六部尚书中,吏部尚书冯京、户部尚书司马光、礼部尚书王珪在左,兵部尚书吴充、刑部尚书陈绎、工部尚书苏辙在右;六部尚书之次,则是大理寺卿张景宪、司农寺卿安焘、太府寺卿石越;压班的两个座位,左面坐着尚书左丞王安礼,右面坐着尚书右丞吕大防。此外,太常寺卿常秩与新任军器监兼知兵器研究院苏颂则坐在了最下首,他们二人均不带参知政事衔,是奉命前来旁听并作证的。若按照旧制,太常寺卿为九卿之首,如今却事权多削,反而远远比不上九卿之末的太府寺,看着正襟危坐的张景宪、安焘、石越,常秩不由在心里感到一阵别扭。这一切自然都落在了吕惠卿眼中。

吕惠卿淡淡一笑,旋即正容,随即缓缓说道:“太府寺卿石大人关于建忠烈祠与先贤祠供奉殉国将士与逝世贤者的建议,门下后省通了忠烈祠的建议,却驳回了先贤祠的建议,理由是:凡国之贤者,或可入孔庙陪祠,或可入宗庙配享,设先贤祠是多此一举,虚耗国帑。”他说到这里,有意无意的望了石越一眼,见石越面色沉静如水,竟是看不出深浅,心中一凛,继续说道:“今日要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堂是否决定坚持设立先贤祠?”

韩绛轻轻咳了一声,望着石越,问道:“石大人,你是倡议者,你的意见如何?”

石越的目光依次扫了众人一眼,才缓缓说道:“下官依然认为先贤祠的设立非常有必要,因为孔庙、宗庙非常人所能配享。”

“贤者自然不是常人。”吕惠卿接过话来说道,“在下以为,给事中们担心的,是先贤祠供奉的人是什么人,是不是要把杨朱墨翟之流,全部请进去供奉?谁有资格入先贤祠又当由谁来决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奏折只怕会再次被驳,那就会是很严重的事情。”

“虽不必杨朱墨翟皆入祠,但是如算学名家入祠,却是可以的。此前以算学家配享孔庙,争议甚大,若设先贤祠,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石越的声音微微抬高了些,似乎要以此表明他的决定,但在他的心里,却知道以这样的理由,是很难说服众人的。他知道先贤祠对在座的人来说,除了苏颂以外,都没有任何吸引力可言。在座的这些人死后,既便是进不了孔庙,也是能进宗庙配享的。

果然,礼部尚书王珪以息事宁人的语气说道:“石大人,这个先贤祠如果专为祭祠算学家,似乎没有什么必要。何况,这次兵器研究院不幸死难的人,完全可以进忠烈祠祭奠,那也是罕见的殊荣了。为何非要偏执于一个先贤祠的设立?”

“二位相公,诸位参政,常大人、苏大人,”石越抱拳环顾,慨声说道:“先贤祠的设立,是功在千秋的事情,它可以鼓励一代一代的人,去追求真知,了解天地间的奥秘,甚至于不惜为此献身,因为他们会知道,自己死后,英灵能得到祭奠,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天下的认可!同时,先贤祠也是慰藉军器监事件中死去的二十五名研究员和八名工匠的地方,他们不仅仅是为国捐躯,他们也为追求真理而死!在一个个教训中吸取经验,是我们前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必须被我们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纪念!”

但是没有人听得懂他的话。司马光蹙眉道:“死去的人诚然值得悼念,但是有英烈祠足矣。我总以为,如果创立先贤祠,一定会破坏董仲舒以来儒术独尊的地位……”

石越愕然道:“君实尚书何出此言?”

“朝廷为钻研奇技淫巧的人如此郑重的大开先例,如果说不影响天下的风气,我却是不相信的。如果只是入祠英烈祠,倒还算得合情合理。”司马光目光直视石越,似乎想直入他的内心,了解他心中真实的想法。

“君实尚书,这是一种偏见!”石越也正视司马光的目光,朗声而答,没有丝毫回避。

“偏见?儒学自是正统。”

“儒学不仅仅只有九经!天地之间,存在大道,要了解道是什么,就需要我们格物致知。仅凭九经,是不能了解天地的真理,圣人的本意的!”

吕惠卿心里其实是非常同意石越的意见的,但同时他也十分怀疑石越是不是别有用心。不过吕惠卿更明白这件事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含义——白水潭学院集体悼念死者英灵的事情,他早已听说,《汴京新闻》、《新义报》甚至《谏闻报》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吕惠卿没有丝毫兴趣去得罪白水潭学院上万师生。他更乐得看石越和司马光打擂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