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 (第1/4页)

杀过青铜峡,直取兴庆府。

他们的想法是,当西夏人将主力用去抵抗中线与东线的宋军之时,他们就可以趁虚而入,夺得伐夏第一功。

当然,这个想法与后面的打算,是不可能上报给行营都总管司的。

这个计划,西讨行营都总管司只知道一半。

理由是很堂皇的,无论是李宪与王厚先攻下兰州,再绕个大弯来取屈吴山、天都山、会州,还是先攻击天都山,再取兰州,都势必要在熙河地区崎岖的群山中,绕上无数的山路。这远远比不上两路出击有效率。

从纸上来说,李宪与王厚的计划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那只是纸上的。

当王厚目送着吐蕃联军的众将领鱼贯走出大帐之时,心中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了。

兵强马壮的吐蕃军队,虽然有点让人不舒服,但是董毡对朝廷的忠诚至少暂时无可挑剔。但是,那个于阗杂种阿里骨却是那么的刺眼!这支异族的联军越是英勇善战,王厚便越是感觉到一种威胁。

完全只是一个打过多年仗的老兵对危险的直觉。

阿里骨的眼神桀骜不驯,眸子里透着一种赤裸裸的野心。王厚挑选了最精壮的将士给这些联军的将领们检阅,旁人的眼中,或者是一种颟顸的茫然,或者是一种带着讨好的谦卑,或者是敬畏……惟有这个阿里骨,竟是那种不屑一顾的蔑视,毫不掩饰的蔑视!

王厚又特意差人送给联军众将精美的中原礼品,有美奂美仑的丝绣衣袍,有洁白如云的瓷器,还有来自南海的各种香料,以及吐蕃人一日不可或缺的茶叶……然后,王厚又派人偷偷打听到那些将领是如何处置这些礼物的。几乎所有的吐蕃将领对这笔意外的财富都喜不自胜,有些人一回帐便迫不及待的试穿华美的丝袍,有些人则将之郑重的藏起来,还有一些人用来赏赐自己的宠姬……惟有这个阿里骨,除了留下茶叶外,便将那些礼物毫不吝啬的分送给了其余的大小首领。

这个于阗杂种,毫不羡慕中原的生活,却懂得如何去拉拢与自己血统不同的吐蕃人!

董毡没有儿子。

而阿里骨的母亲是董毡的宠姬,而阿里骨则是董毡的养子。

与兰州西夏军队的几次交锋,王厚又故意设法让阿里骨出阵。这个于阗杂种作战勇敢,武艺高超,骑射之术,让西夏人望而生畏。而最要紧的是,王厚分明看得出,那些吐蕃的战士,在心里面对这个于阗杂种都很服气!是那种出自于战士心中的钦佩。这种感情,王厚最熟悉不过——熙河地区不知道有多少蕃部首领,对他的父亲便抱着这样的感情。

董毡已经老了。

否则如此重要的战争,他不会不参予。

青唐吐蕃对大宋的态度,很可能便取决于这个于阗杂种。

但是,阿里骨却是个危险人物。

攻下兰州不过是举手之劳,王厚根本没有把兰州的夏军放在眼里。但打下兰州后,果然让这些吐蕃人向西扩张么?

凉州、甘州,甚至远至西域,让那里的部族服膺吐蕃战士的威名,而不是更直接的感受大宋的刀锋?

王厚太了解这些异族了。

所有的部族,本质上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的。

惟有你清楚地让他们知道,如若他们不服从,你的刀锋便会划破他们的脖子,你的战马便会踏平他们的帐篷,他们才会服服帖帖,从心眼里敬畏你为天朝上国。用刀箭与战马摧毁他们的意志,然后用美服与美食消磨他们的身体,大宋才会有稳定的边疆。

如若征服的军队不是宋军而是吐蕃,也许是去一西夏,又造一西夏。

谁能担保这阿里骨不会成为第二个李元昊?

但是王厚也清楚地知道,改变计划是不可能的。李宪才是西线宋军的最高长官,他私自违背作战计划,别说他只是王韶的儿子,便是韩琦的儿子,只怕也难逃一死。况且,向西进军,他也没有足够的补给。

“向职方馆要一份阿里骨的档案……立即写奏章,请朝廷续赐空名宣扎五百,空名告身二百……”待吐蕃众将全部走出大帐,王厚便即咬着牙,低声命令道。

“将军,我军与李太尉分兵之时,李太尉已交付空名宣扎二百,告身一百,足敷兰州之用。”王厚的一个幕僚提醒道。虽然朝廷为了招抚“生蕃”,免不了要封一些有名无实的官职给那些投效的部落首领与有功蕃人,但王厚张的这个口,未免也太大了一点。

“兰州够用,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